【社創專區】矽谷海歸逆行辦課 以創意改變社會
「在矽谷的人有很多有趣意念,他們想完會實踐;
香港學生也有很多有趣意念,但就『到此為止』。
其實每個人都有其特別出眾之處,關鍵在於他有沒有勇氣行動。」
──Future Impact Lab創辦人盧思遠
「其實香港教育界可在很多方面創新。」盧思遠認為,傳統教育偏重學科學習,香港學生的數理能力在全世界數一數二,精於分析,卻缺乏創意。
教育界近年力推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教育,坊間有不少機構提供STEM課程,但多是關於學習LEGO、機械人、3D印刷等實用技術。「我們是教他們如何思考。」盧思遠說,其團隊利用「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為學生設計非一般的STEM課程,集中培養學生創新的信心(Creative Confidence),「當他們學懂如何思考,建立了信心和好奇心,長大後做甚麼都可以。」
由課堂學習走到社區探索
盧思遠團隊3年前開始跟位於牛頭角的香港道教聯合會雲泉學校合作,學校有9成學生屬南亞裔。「他們多出身自草根階層,雖然社會常講共融,但歧視仍然存在,希望能幫助他們融入社會。」
團隊設計的課程聚焦不同議題,透過專題研習,將學習延伸至課堂外,訓練學生以創新方式解決問題。「最近的題目是『社區』,呼應今年的主題──『turn small steps into big smiles』,讓學生落區觀察不同的大小事、與街坊傾談,希望他們看見自己社區的需要,再以創新思維去找到解決辦法。」盧思遠提及,有學生觀察到區內一個公園聚集了很多老人家,卻沒有人坐公園裏的凳,原來是因為凳被雨水沾濕了。於是學生們紛紛獻策,想找出解決方法。
「其實他們想到很多好主意,當有了想法後,我們就會教授不同的STEM工具。」
坊間教程多是先教學生編寫程式,再找不同的項目去實踐所學到的技術。該課程為了鍛造學生的創意思維,反其道而行,先引導學生透過觀察發掘問題, 再為問題尋找解決方法,「『Think outside the box』前先要知道那個『box』是怎樣的、有甚麼『inside the box』。」其實創新不是天馬行空、胡亂空想,要「outside the box」、形成有趣意念,就需先對相關範疇有深入認識。
思維非萬能 卻很重要
曾於美國史丹福大學擔任無綫通訊博士後研究員的盧思遠在矽谷遇過無數精英,被眾多創新包圍。他強調,設計思維雖非萬能,但很重要。「矽谷雲集了最頂尖的人才,即使他們是工程背景,也會稱自己為設計師。而他們被看中的不是技術能力,而是創新突破的能力。」
抱着「想Create my own game,解決社會問題」的想法,本為電子工程專才的盧思遠回港創業,慢慢學習以商業思維營運公司。 然而,初創企業資源不多,如何在幫助社會的同時又可營利?盧思遠直言確實不容易。因為現時幾乎每家企業都追求可持續發展,他指:「可持續發展不只金錢上要營利,也要留得住人才,並要讓每個持份者、合作伙伴都有所得益。」
Related posts
- prev
- next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