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專輯】世上沒有廢物 只有錯配資源 ——循環經濟學
前陣子颱風過後去了一趟淨灘,灘上滿布來自五湖四海的垃圾,最難以理解的是沙灘上竟然出現「麻雀牌」數隻、陳年古董「傳呼機」,彷彿地球正在呼喚「SOS」求救,而全人類正在賭上自身的未來。發起淨灘的負責人見怪不怪,只因他們深知更多難以置信的垃圾陸續有來,更強調淨灘僅是治標的公眾教育,唯有源頭減廢才是治本之道。
隨着氣候變遷加劇、人口過度增長、資源耗盡等危機迫在眉睫,世界各國紛紛着力研究可持續發展、可再生能源及綠色經濟等,乃至近年「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重新冒起,期望全球逐漸走出傳統直線經濟模式或資源單向消耗的模式,轉而過渡至資源節約、再利用的經濟營運模式。然而「循環經濟」其實並非嶄新概念,早在1966年Kenneth E. Boulding曾發表過一篇〈未來太空船地球經濟學〉 (The Economicsof the Coming Spaceship Earth)的文章,在文中經已出現有關此經濟模式的論說,把地球比喻成孤立無援、無法從外在取得資源的宇宙飛船,須透過內部的資源循環系統自給自足。直至1989年,由兩位英國環境經濟學家David Pearce及R. Kerry Turner撰寫的《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一文中明確出現「循環經濟」一詞及闡述,以資源再利用、減少浪費及廢棄物、系統合作等原則融入原料採用、產品設計、物流改善等生產工序上,這不但能有助降低生產成本,更能達至環境保護,建構可永續發展的生態產業鏈。
有別於傳統綫性生產模式多時會構成資源浪費,「循環經濟」建基於物料的不斷循環再用,更可延伸至無形產品、模式及行為。在有形的產品製造上,企業只需在設計上花點巧思,讓生產出來的產品、副產品均不會成為被棄置的垃圾,而是可二次再用成新的原料和素材,甚或大幅減少整個生產過程所衍生的廢物,最終達至零排放、零廢棄宗旨。無形的「循環經濟」則涵蓋消費模式、共享理念,例如消費者透過產品共享的思維或「租借代替購買」的方式,可以直接省卻製造成品或廢物的過程,同時仍能獲取所需。其中致力協助企業加速「循環經濟」轉型的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預計截至2025年,這種理念每年大概可節省至少1萬億美元的材料成本,同時創造額外的經濟附加價值,比如增加產品再製與回收產業的就業機會。
實踐「綠行」循環經濟
香港人喜歡喝咖啡,咖啡店開至「成行成市」。隨着人均咖啡消耗量的攀升,每日產出的咖啡渣可謂多不勝數。有見及此,自2014年成立的環保社企綠行俠(Eco-Greenergy)懷抱「少一點浪費 多一種可能」理念,推出Zero Grounds Coffee Campaign「全城咖啡渣回收運動」、環保產品銷售及訂製、環保教育工作坊等。至今已從商業機構回收近120噸咖啡渣的他們,期望能更有效地處理這些剩餘物資,由日常營運細節到產品用料和設計都堅守環保、方便的原則,把咖啡渣循環再造成其他可用資源,例如扎染、蚊香製作工作坊的活動原材料;部分咖啡渣則用作生產成不同的產品以作販售,包括手工皂、花盆及杯墊等;多餘的咖啡渣則發酵成堆肥,然後捐給本地農莊用作肥料;甚至不定期為商業機構和公眾舉辦咖啡渣及環保工作坊,推廣環保資訊,箇中更不忘為弱勢社群人士提供工作或實習機會,促進社會共融。他們最終期望為所有回收的咖啡渣另覓新路向,把環保和現代生活融合,以達至「循環經濟」模式,相信着以微小的行動實踐環保,循序漸進定能為世界帶來改變。
Related posts
- prev
- next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