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不一定是高深難懂的事,也可以連繫不同背景及能力人士的共同語言。研究證實,藝術能促進社區凝聚力,為參與者提供表達情感的渠道,具有療癒力量。在香港狹小的居住空間和緊張生活下,藝術介入創造新的交流方式,當藝術走出美術館,融入日常,它不只美化環境,更能促進對話與理解,讓市民共同創造更健康共融的社區。

「世界之約」計劃是南豐集團一個以可持續發展、社區設計及文化藝術為主軸的社區項目,與市民協作共創,連結社區各持份者。「世界之約」總策展人盧樂謙表示,「約」是代表大自然與人類的約定,每年以不同主題回應社會所需。2024年以「修復」為主題,旨在提升大眾對身心健康的關注,並與香港藝術治療師協會協辦在商場開設「定啲嚟情緒餐廳」。

發揮社區復修力量

盧樂謙說:「藝術不限於繪畫和表演,而是廣義的創作,如縫紉、陶藝、刺繡甚至維修技術等手藝,讓大家從觀賞走向參與。」去年12月開業的「定啲嚟情緒餐廳」以熟悉的生活場景,降低接觸情緒健康議題的門檻,餐廳提供各種「情緒餐單」,參與者「點餐」體驗各種情緒療癒活動,包括紙牌、執字粒、搓捏陶泥、刺繡、縫紉、釣魚遊戲及閱讀繪本等,透過有趣方式探索情緒的不同面向,並獲得情緒急救錦囊,學習理解和接納自己的情緒;活動同時促進參與者之間交流,打破隔閡。

盧樂謙強調,這個構思目的不是令參與者當刻感到快樂,而是幫助他們獲取情緒相關的知識,增強面對情緒波動的韌性。根據參與者的回饋,當情緒起伏時,不能立即找人傾訴,能夠回想起活動中學到的技巧或聽到的故事,從而更好地處理自己的情緒;當遇上朋友情緒低落時,也能利用學到的溝通技巧,當一個陪伴者。盧樂謙分享,對於偶然路過的「街客」,餐廳提供了意外驚喜,「本以為有食物,卻意外學到情緒知識,印象更深。」

為接觸更多社群,餐廳提供「到會」服務,將活動帶到學校、機構和企業,並因應不同群體調整內容。「團隊很依靠參與者的意見,了解不同群體的實際生活需要。」這種雙向交流豐富了活動內容,也加強社會連結。在急速的都市生活中,「定啲嚟情緒餐廳」提醒大家停下腳步,關注情緒健康,引導「萬大事定啲嚟」,通過藝術與社區連結,共同創造更健康包容的社會。

「定啲嚟情緒餐廳」去年12月在南豐紗廠及啟德Airside開業後,今年4月回歸,反應熱烈。
餐廳開業期間亦籌辦了一系列特色「飯聚」和特備節目,包括「陌生人燭光晚餐」,以別開生面形式連結不同社群。

激發長者好奇心

香港視覺文化博物館M+透過「創意樂齡計劃:好耆同學會」將藝術帶給社群,為長者提供創新的社交體驗和自我表達平台。計劃圍繞M+豐富藏品,結合展覽導賞、創意工作坊、小組討論、身體律動和正念練習等元素,引導長者在愉快氛圍中探索自身不同面向,激發好奇心,發掘更多生命可能性。M+教學及參與策展人梁之之分享,計劃在過往的先導階段,已跟十間NGO合作,吸引逾100位長者參與,活動以小組形式進行,讓長者接觸來自不同界別、年代和文化背景的藝術家和創作人的作品,「M+教學人員帶領長者以生動的方式認識藏品,如當代藝術家白雙全的作品《等一個朋友》,並透過藝術家的訪問影片,引導長者分享看法,活動延伸鼓勵長者提出創意點子,在博物館與陌生人互動,嘗試以輕鬆態度認識新朋友;同時透過活動,增進長者間的深度交流,擴闊社交圈子。」

長者參與後反應積極,由最初擔心無法理解藝術,到在教學人員引導下,逐漸學會以開放態度理解作品,並在聆聽他人分享中,領悟到同一作品可以激發不同解讀。過程中,長者漸漸勇於表達個人見解,又發現自己也有欣賞藝術的能力,更能將藝術體驗與生活議題自然連結。計劃提升長者心理健康,更成功透過藝術重塑社區連結,讓不同背景的長者共同探索、創作與分享,在藝術中找到新的社區歸屬感。

計劃鼓勵長者持續學習,啟發他們的好奇心及創意思維以回應生活議題。
參與的長者們建立友誼,豐富了社交體驗,也改變了對博物館的印象,他們驚喜指出「原來M+ 也歡迎長者參觀」。

粉飾醫院治癒人心

醫院往往給人冷冰冰感覺,充斥消毒藥水氣味,彌漫其中的焦慮與緊張。正是在這樣的空間,慈善機構「藝術在醫院」以藝術作為媒介,為醫院注入溫度和正能量。「藝術在醫院」總監鄭嬋琦表示,他們深信藝術具有「自」療作用,透過藝術參與能轉化成自療力量。他們將醫院的公共空間化身藝術空間,透過共創壁畫、藝術工作坊和展覽等,為病人、照顧者、醫護人員甚至途人,帶來正能量。她分享,一群洗腎病友透露需要定期到醫院洗腎,每天面對單調牆面,感到孤單又缺乏希望,於是,「藝術在醫院」邀請了藝術家大泥創作了一幅人們手牽手在鋼線上歡樂前行的壁畫,呈現病友間的連結與勇氣,許多病友表示看到這幅壁畫都得到莫大鼓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