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周宇銀、姚蔚真

快時尚顛覆了我們的購物方式,也改變了我們對待衣物的態度。當我們買得愈多,每一件衣服可以見到陽光的次數便愈少。細細數數衣櫃裏塞滿的衣服,究竟有多少件完全沒穿過、甚至忘了它的存在?

衣服成了隨意拋棄、遺忘的物品,時尚的價值只剩嘗鮮,
現在的我們,比起1980年代的我們多買了4倍衣服。

不過,過度購物為我們帶來的,是快樂,還是快樂的代價?

傳統的經濟模式以綫性方式進行,循環時尚若要取而代之,拒絕用過即棄,運用更有效的資源管理方式,企業當然責無旁貸。不過,消費者也應重新思考自己的購物行為。

當消費者不再貪「快」

過去,消費者量入為出、跟隨天氣變化而換季;購回家的衣服會小心清洗,有破有爛會細心縫補。到1980年中期,消費者與服裝的關係開始有了改變,時尚品牌及零售商開始加快汰換潮流的速度,衣服的生命周期愈來愈短。時至今天,快時尚可謂顛覆了傳統時裝業界的習慣,重新定義流行,徹底改變我們的穿衣方式,也改變了我們對待衣物的態度。在琳瑯滿目的衣飾前,會否「唔買唔安樂」?面對大減價大折扣,會否覺得不買就是大損失?事實上,不僅是品牌款式推得太快,消費者也買得很快。快時尚傳奇之所以能站穩陣腳、引領潮流,消費者「應記一功」;不過同樣,要推動品牌轉型,消費者的角色也很重要。

「可持續」成新時尚

「我們進行的調查發現,很多時消費者買一件衣服不是基於『需要』,而是『想要』,鋪天蓋地的買一送一,十分吸引。」鄧敏琳又指,快時尚的本質存在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過度生產,企業若要可持續發展,須直視這問題,也要靠消費者反推。如果消費者意識到衣服價錢牌背後的真正成本,從而改變自己的購物行為,例如減少購買衣服,相信整個市場模式都會隨之改變。就品牌角度而言,Hanna表示,款式設計、價錢等都是消費者關注的,但H&M亦觀察到消費者在購物時對於可持續性的關注度有所上升,並逐漸成為其中一個主要關注點。「消費者希望透過時尚去展現他們的個性,定義自我,而『可持續性』如今成為了他們其中一種強烈的價值,因此,業界應因應消費者的這種期望轉變而作出改變,我們需要再審視現時的營商模式。」

環保思維席捲時裝界

「新世代消費能力愈來愈高,追求衣物質素及背後的設計理念,大品牌也遇瓶頸位。現時很多快時尚品牌都趨向生產高質素衣物,消費者的需要跟喜好絕對會影響品牌的設計方式和營運模式。」環保時裝設計師徐逸昇如是說。

他補充,以UNIQLO為例,它有不少全棉製品,或只用有機棉生產的衣服,十分耐穿。而且跟其他快時尚品牌不同的是,UNIQLO的服飾風格以簡約樸素見稱,多是純色,衣服注重功能性,不用消費者「追款」。他續指,現時很多大品牌的環保意識增強,並簽訂了一些協議。將環保概念套用在時裝生產上並非無利可圖,品牌若想達至可持續發展,先要採納可持續的生產模式。「不論品牌是基於市場營銷策略還是企業社會責任,起碼它們願意踏出一步,成為變革先驅,也促使品牌之間互相學習,同時影響其他競爭者及大眾。」

現時本港有不少獨立設計師或環保時裝設計師,他們以嶄新的設計和營運模式反思衣服的價值,並將其升級再造,這些舉動再度印證了,時尚與環保也不一定背道而馳。徐逸昇就收集工廠用剩的布料和布碎,把衣服重建,一年只出一季「跨季度系列」。「如果只得幾碼布,就不可能大量生量,不過我們可為客人度身訂造一套西裝,限制反而能激發更多想像力,而且我們把所有資源投放在一季,便可造出更精緻、質素更好的衣服。」

每天,有300噸來自紡織業和時裝業的棄置布料被送到堆填區,但舊的衣服是否一定要被丟棄?布頭布尾有沒有可能變成時髦的衣服?社會大眾是否只可透過消費才可變得「時尚」﹖這些皆是徐逸昇希望大眾反思的問題。

「其實本地環保時裝業才剛起步,本地院校也開始關注時裝可持續發展,可見『環保』的影響力是不斷擴散的。」

所有事情皆在改變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快時尚的確能極快地為消費者帶來愉悅,然而,當面對囤積的大量廉價衣物時,消費者或許也會感到疲憊。綠色和平《狂歡之後:國際時尚消費調查報告》指,約有6成受訪者購物後感到滿足或刺激,不過大部分受訪者認為這些刺激或興奮感會在1日內消失;約3成半受訪者更指購物的刺激感消失後他們會感到更空虛。

過度沉溺購物的我們,是否該為自己換一個時尚新姿勢?不再跟衣服輕言再見、減少購物、購買二手衫,已可為地球帶來正面影響。

「消費者以理性消費,品牌在生產時減少環境污染,所有事情皆在改變。」徐逸昇說。

或者,時尚行業的新時尚,就是邁向環保、道德、可持續。

(系列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