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x經濟系列】以Heartware塑造香港文創價值
Sustainability Times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長聘教授暨數字政府與治理研究院副院長孟天廣教授,以及人工智能倫理與數碼互動領域的知名研究學者Dr. Hubert Etienne在「S+高峰會暨博覽」擔任主題講者。他們關注到置身於高度訊息化時代及數碼轉型下,以數據驅動為核心的社會發展和管理模式,如何成為高效及永續發展社會的關鍵要素,賦能普羅大眾乃至弱勢社群平等參與社會經濟發展。
側重計算機智能 倡推動人文認知發展
提到現階段AI所作出的突破,孟教授認為主要聚焦三大範疇,其一是超越傳統符號模型的生成式AI,如大語言模型,促成實現「創造性輸出」;其二為DeepSeek等開源模型,以降低使用門檻。最後一環是有助促進科技普及,進一步深入產業、社會服務與政府治理應用,令AI用戶規模迅速增長。
「生成式AI同時需要『計算機智能』(CI:Computer Intelligence,即計算機模擬人類思維及判斷)和『社會智能』(SI:Social Intelligence,即人類對社會的感知、心智及互動)兩大部分進行主導。」孟教授直言,目前科學家對智能科技的發展一般偏重於「計算機智能」,引致人文認知發展以至社會共識的過程與步伐受到忽視,正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他進一步闡釋,AI數據體系展現出高效、強健性(Robustness)的計算能力,卻未能單靠電子技術,將人類社會倫理及人際關係的互動,還有創造能力等呈現出來。「正因如此,我們必須重視推動AI與人文社會科學融合,建構具社會智能專業知識庫,繼而促進AI應用到人類社會多樣而廣泛的特定場景,並參與集體生產數據,結合在地化、行業政策監管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強化治理能力,方能保障社會均衡公平發展。」
融合社會智能 彰顯AI價值
Dr. Hubert Etienne形容,智能科技在本質上並不只是一項新技術的出現,而是有如一場真正的革命,或會為社會及各行業帶來重大轉變。「至於甚麽會保留下去,甚麽又會作出改變?當中更重要的考量在於我們想保留甚麽,而又期望改變甚麽。」
他深信,箇中關鍵取決於公眾對AI的接受程度,意味着人們需要相信它,並看到隨之而來的價值。事實上,現時社會上不乏對AI表達恐懼的論述,因此有需要體現出有關技術與人文並重,並致力通過融合社會智能,彰顯AI能增強而非取代人類的創造力。
採「在地化」方式 善用AI服務社區
「以歐盟為例,着重為AI引入一個共同的監管和法律框架的《人工智慧法案》(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已於2024年正式通過,其重點在於採取風險分級管理,強調算法透明度和審計。」Dr. Etienne補充,惟對歐盟來說,往後如何與全球化框架作出協調,進而在法規與尊重成員國的市場獨特性之間達致平衡,當中仍存在一定挑戰。
就內地地方政府採取將AI「在地化」的做法,孟教授闡釋,此舉有助解決資源不平等的問題,同時令服務質素有所提升,並擴大成效。「目前規模較大的城市較多應用AI數據更好地進行資源分配;至於規模較小的城市則側重於運用AI服務社區。由此皆可通過政府建構『一網通辦』平台,促進部門之間的協作,如有效分配交通資料、平衡生態保育,以至精準地為市民配置公共服務。」
建立跨界合作平台 應對AI及網絡安全等數碼化需求
社會服務領域逐步引入各類AI技術,以簡化行政流程並提升工作效能,為業界人士提供更全面的支援。社聯資訊科技資源中心於去年8月推出SocTech Hub平台,旨在建立一個連結社會服務與資訊科技界的一站式數碼綜合平台,促進跨界合作。為回應機構需求,平台為機構搜羅能提供適切服務的AI方案,現時已有超過10間提供AI服務的公司列入名單,為機構提供諮詢、示範及培訓等項目。
自成立以來,SocTech Hub平台已舉辦了多項活動,包括「SocTech Hub起動日」、滙聚方案應用的系統示範活動,以及提供創新解決方案的「Cyberport方案展示日」等,旨在協助機構運用創新科技提升營運效率,推動數字轉型。另外,隨着網絡安全挑戰日益嚴峻,平台自去年8月起為NGO同工舉辦了多節以「網絡安全訓練課程」為主題之課程。截至2025年5月,近70間NGO已參加相關訓練課程,反映社福機構在採用科技的同時,同樣注重網絡安全的需要。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