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x經濟系列】以Heartware塑造香港文創價值
Sustainability Times
願景是在2030年前消除世上一切形式的貧窮,而目前貧窮的定義為每日生活費不到1.25美元(約10港元)。而其他適用於香港的細項目標包括:
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縱然擁有穩健的經濟基礎,但同時存在嚴峻的貧富懸殊問題。根據樂施會2024年報告,香港整體貧窮率達20.2%,超過139萬人處於貧窮狀態。比較本港最低及最高收入家庭月入中位數,貧富差距由2019年的34.3倍驟升至2024年的81.9倍,反映香港社會財富分配不均,可能阻礙社會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為應對這一挑戰,特區政府先後推出多項扶貧政策,但經濟增長與否,「貧富懸殊」的問題依然存在。根據兒童權利關注會的調查,香港的經濟增長未能惠及所有階層。特別是在疫情後的經濟復甦期間,基層市民面臨的困境更趨嚴重,促使社會各界開始集思廣益思考更具創新性的解決方案。其中善導會的過渡性房屋項目便是其中之一。
社商合作服務模式助脫貧
2022年,善導會獲房屋局資助興建「善匯」及「善樓」兩個過渡性房屋項目,並得到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支持,推行「賽馬會躍見新生活」計劃。善導會過渡性房屋項目營運及服務經理蘇凱君表示,項目以「H.O.M.E.」為服務框架,結合「健康」(Health)、「機會」(Opportunity)、「生活意義」(Meaning of Living)及「與人結連」(Engaging people)四大元素,配合創新的脫貧介入模式,協助居民提升身心靈健康、坐言起行、理財及創富、家庭群策群力、未來適應及創造力、關愛及同理心,以及社會互助網絡等7大家庭能力。
蘇凱君表示,計劃巧妙結合各界專業優勢,創造多贏局面。在金融教育方面,銀行業策略伙伴為基層家庭提供專門的理財工作坊,並設計高息戶口和個人化理財指導。這種理論實踐並重的方式,不僅提升居民的理財知識,更為他們提供具體的儲蓄工具和動力。蘇凱君強調:「通過將居民日常財務挑戰轉化為學習機會,能更有效地培養他們的理財能力。」
在就業支援層面,項目借助賽馬會躍升事業發展中心的資源,由資深人力資源顧問為住戶提供就業指導。透過深入了解住戶的優勢和需求,結合專業的市場視野,協助他們開拓更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這種全方位的支援模式已展現顯著成效,包括協助青年住戶透過數碼技能培訓實現職業轉型,以及幫助單親家庭建立互助網絡,創造進修和就業機會。
賦權培訓提升基層能力
蘇凱君強調,透過計劃期望能夠提升住戶能力和信心,讓他們從受助者轉變為社區的貢獻者。住戶可以成為社區導師,將所學回饋社區。同時,計劃也積極促進跨階層互動,例如邀請國際學校學生為基層兒童提供功課輔導,既能提升學習效果,又能促進社會共融。「我們觀察到,當住戶有機會參與社區事務和決策過程時,他們的自信心和社區歸屬感都明顯提升。這種改變往往能延伸至其他生活層面,例如更積極尋找就業機會或參與子女教育。」
蘇凱君期望,未來可以進一步深化跨界別合作。「只有通過社會各界的持續合作,才能建立起更完善的脫貧支援網絡。」
借鏡海外例子 啟發脫貧新路向
善導會的例子展示了社福機構與商界合作所能產生的協同效應。放眼全球,不少跨國企業的扶貧創新模式都值得香港借鏡。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