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建設具有包容、安全、韌性和可持續性的城市和人類居住地。適用於香港的細項目標包括:

  • 提供共融、可持續的城市規劃。
  • 減少對城市環境的負面影響。
  • 提供安全和共融的綠色公共空間。
  • 減少城市的人均負面環境影響,包括垃圾管理。

面對城市擴張、廢物管理、居住空間不足等挑戰,香港急需創新方案實現可持續發展。本地社企正以獨特視角,將可持續發展由概念轉化為實際行動,為推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 11「可持續城市與社區」貢獻力量。

香港是全球最密集的城市之一,每日產生過萬噸都市固體廢物,導致堆填區接近飽和,密集居住環境中公共空間嚴重不足,以及消費主義文化衍生的資源浪費問題。「再生玩具店」以簡單的紙皮轉化為創意玩具,通過教育與社區活動,為香港可持續發展提供創新思路。

「香港很多小朋友的物資都很豐富,反而因為太過豐富,很多東西未壞就丟掉。」再生玩具店創辦人黎俊業(Paul)道出成立初衷,是希望改變香港物質過剩的文化,鼓勵兒童以紙皮製作玩具,激發創意,藉此明白廢物利用及循環再造的環保意識,從小培養珍惜資源的習慣。在製造再生玩具時需要大量紙皮,因而與拾荒者建立互惠合作關係,由拾荒者挑選紙皮,再生玩具店以高於市場價格購入,讓被社會忽略的拾荒者感受到尊重與價值。

重塑資源價值觀

Paul表示,教育成人比教育兒童更具挑戰。去年暑假在馬鞍山舉辦「Be Free 環保遊樂場」的活動中,小朋友利用紙杯發揮創意,家長也被感染加入其中與子女投入玩耍。這種互動教會小朋友利用創意,便可將簡單材料變成有趣玩意,更重要是令家長們反思子女真正需要不是層出不窮的新玩具,而是創意空間和陪伴,「透過家長的分享,我們得知小朋友其後在家利用紙盒、水樽等日常廢物,轉化為創意遊戲材料,減少使用電子產品。」

2024 年暑假在馬鞍山舉辦「Be Free 環保遊樂場」,小朋友專注叠紙杯,玩得相當投入,更感染到家長參與其中。

再生玩具店亦積極推動學校與社區連結,將拾荒者的故事帶進校園。學生透過聆聽拾荒者分享,甚至親身體驗拾紙皮,深刻體會拾荒者工作的辛勞,培養尊重及同理心,有助促進社會共融和包容性,更有助學生增強自身的韌力和抗逆力。在過程中,發現拾荒者對紙皮特性的了解,繼而以津貼聘請他們協助製作再生

精品例如燈箱,負責在紙皮上打孔、拼貼、上色等細膩工序,成為手作精品製作者,提升收入及獲得尊嚴,打破社會階層隔閡。Paul希望能將這些理念延伸到社會更多不同的界別,透過平凡的紙皮,讓社企、商界、學生及對再生玩具有興趣的人士連結在一起。

聘請拾荒者以人手製作再生玩具,如燈箱等。
拾荒者在回收鏈中擔當着重要角色,卻不被社會重視。再生玩具店與拾荒者成為合作伙伴,更將他們的故事帶進校園及社區,令他們拾回尊嚴。

培育可持續新力量

要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年青人的力量不可或缺。社企平台「社企吧!」着眼於人才培育角度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針對18至24歲弱勢社群及青年開展「青年數碼營銷實戰培訓計劃」,提供數碼營銷培訓課程、實習機會及職業轉介等,幫助他們在職場中找到立足點。因應政府近年推動經濟及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市場對可持續發展相關人才需求激增,「社企吧!」創辦人唐志浩(Samson)為協助青年應對市場趨勢,將課程升級,把人工智能實戰操作及可持續發展領域知識納入課程內容,全面提升學員在新興綠色就業市場的競爭力,更能為香港壯大相關人才庫。

當年輕人掌握前沿知識與技能,可深入理解可持續發展概念,能以創新思維推動個人成長及社會進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