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景是在2030年前採用可持續的消費及生產模式。而當中適用於香港的細項目標包括:

  • 以可持續的方式管理和使用自然資源,鼓勵企業採用可持續的做法,並將相關資訊納入報告。
  • 消除市場扭曲,避免鼓勵過度消費而造成浪費;同時大幅減少廢物的產生,避免過度包裝產品。
  • 促進大眾認識可持續的生活模式,例如提高大眾對食物共享的認識、在產品上加入可持續標誌。

面對全球人口持續增長,各類天然資源消耗速度遠超地球自然補充能力,「浪費」已非我們能夠承受的選項。為此,近年不少商界積極實踐SDG 12「負責任消費與生產」,一方面為環境帶來正面影響,同時創造獨特的商業價值。

所謂的負責任消費和生產,其核心在於確保生產和消費模式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當中不只涉及資源開採到廢棄物管理的各個環節,更強調企業與消費者的協同合作。例如在企業層面,需要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產品設計、生產過程及供應鏈管理中;在消費者層面,則着重提升環保意識,鼓勵選購環保產品和服務。

誠然,以往可持續發展對不少企業來說或顯得遙不可及,但隨着特區政府大力推動綠色經濟、逐步完善減少浪費的政策,企業實踐SDG 12的道路正變得日益清晰。關鍵在於如何把環保理念轉化為切實可行的商業模式,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為社會和環境帶來正面影響。

校服「重生」創商機 初創展現創新思維

本港初創企業Dress Green的故事相信能為學校及企業提供制服棄置的創新方向。基於小朋友長大得快,校服尺寸容易變得不合身,導致每年大量校服被丟棄,Dress Green團隊巧妙運用設計思維,將廢棄校服搖身一變,成為令人愛不釋手的精品。

針對學童快速成長導致校服更換頻繁的問題,Dress Green一方面透過UNI Green學校計劃,協助學校建立舊校服回收系統,將品質較好的校服進行分類,讓有需要的家長可以領取使用,實現資源的直接再利用。與此同時,Dress Green又推出「UNI Green系列」,利用舊校服製作別具意義的紀念品,包括校服熊公仔、鉛筆袋、帆布袋、手拿包、漁夫帽和靠墊等。這個創新方案不僅解決了校服浪費問題,還為學校創造了獨特的品牌價值。

走出校園,Dress Green推出針對企業的可持續專案,協助企業將ESG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通過專業設計改造企業淘汰的制服及紡織品,將其轉化為有意義的環保產品,如商務禮品或員工紀念品,實現資源再生與減廢目標。這些產品既能回饋社區,也可作為內部環保激勵。該計劃不只幫助企業減少碳足跡,更能推動循環經濟實踐,影響更多人加入綠色轉型行列。

更令人驚喜的是,Dress Green的商業模式體現了「三贏」思維。透過與庇護工場、香港心理衞生會、基督教靈實協會等合作,為退休長者、家庭主婦和殘疾人士創造就業機會,包括從事縫紉工作,讓弱勢群體也能在可持續發展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這種將環保、社會責任與商業價值相結合的模式,為企業實踐SDG 12提供了借鏡。

Dress Green推出「UNI Green系列」,將舊校服製作成別具意義的紀念品,包括校服熊公仔、文具用品和服飾配件等。

多元回收 開創再生新道路

Dress Green以外,屈臣氏集團亦展現了大企業推動環保的魄力與創意。該集團於2021年便與P&G攜手推出為期3年的「塑膠再生」塑膠容器回收計劃,市民可把任何品牌的個人護理產品的塑膠瓶交到香港屈臣氏門市,再由回收公司The Loops提供物流服務,運送至位於屯門的回收公司。計劃更加入電子印花獎勵機制,鼓勵市民將回收塑膠容器融入日常生活。

據了解,該計劃推出不足兩年已成功回收超過36萬個塑膠容器,遠超預期。去年10月,集團又與高露潔合作開展牙膏管回收計劃,將回收物料轉化為環保文具,捐贈予基層兒童。

另闢蹊徑 助大眾改變思維

回收以外,因見不少客戶可能購買了不適合的產品而造成浪費,部分企業尤其是一些售賣食品包括寵物零食的店舖,近年開始流行以按重量或容量,如克數出售產品,讓顧客先可以購入少量「先試後買」,同時採用裸買形式,避免使用包裝之餘,亦可鼓勵顧客培養自行攜帶購物容器的習慣。

裸買按重量或容量出售產品,讓顧客可以購入少量「先試後買」,減少不必要浪費。

放眼亞洲,台灣文具品牌「物外 YSTUDIO」的創新實踐同樣予人啟發。該公司將海洋廢棄物轉化為精緻文具,用素食皮革製作文具收納用品。這個例子說明,實踐負責任消費與生產,不是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觸手可及的商機,只要願意突破思維方式,任何行業都可參與和實踐SDG 12,關鍵在於找到適合自身的創新路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