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姚蔚真、周宇銀

把創效投資放到香港,又為我們帶來了怎樣的啟示?
事實上,現時社會面對的不同問題,
或許就能透過創效投資發展出新的解決方法。

創效投資在外國發展迅速,但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國商學院客席副教授黃元山認為,香港創效投資市場的發展仍未成熟:「其中一個創效投資的領先機構RS Group 2015年在香港及中國的投資份額只佔其投資組合的5.8%,相對地,北美及歐洲分別佔40.8%及30.3%。」

前Social Finance Limited國際拓展總監Diane Mak則表示,在香港,家族辦公室及基金會是主要的創效投資者,但整體而言,社會仍很清晰劃分慈善項目及商業投資,很少有兩者兼具的中間選擇。

作為投資者,爽資本行政總裁吳家興樂見近年香港的初創公司數目增加,亦開始見到有實力的初創公司冒起,特別是醫學科技和金融科技方面,但數目不多。「在土地不足的問題下,令一些共居空間(coliving)有發展潛力。而教育、健康醫療等社會問題,我亦逐漸開始見到有針對解決這些問題而創立的初創公司。」

外國例子 值得借鏡

事實上,當我們放眼國際,確實有不少創效投資項目值得我們借鏡參考,吳家興就介紹了一間人工智能醫療影像診斷的公司:「有位創業家某次到外國潛水,因意外而被人救起,送抵當地醫院後作X光檢查,但一整天的時間裏都沒有醫生有空為他分析X光報告,後來終於有醫生看他的報告並進行診治,當地缺乏醫生人手而導致病人需長時間等候的問題,驅使了這位創業家創立Zebra Medical Vision,利用人工智能改革醫療影像診斷,以助發展中國家的病人,即使在現場沒有醫生的情況下,亦能透過科技即時分析這些X-ray、CT、MRI報告,讓其他地區的醫生以科技遙距分析這些病人需要甚麼治療,這些病人便不需要等待,能即時在當地接受治療。」

吳家興列舉的這個初創企業例子,其實對解決香港現時的醫療問題亦有借鏡參考作用,或許應用這些創新模式和科技,便能為現時的醫療問題提供另一種角度、另一個紓緩方法。

搞初創?媽媽:「唔係呀嘛?」

雖然香港的創投項目逐漸增多,但整體而言仍處於起步階段,創效投資發展的其中一大阻礙,正是香港缺乏創效投資市場及投資者興趣。Diane指出,香港的市場相對狹小,創效投資者都較傾向尋求海外的機會,加上香港社會普遍把慈善及投資放在兩個不同層面看待:予社會有裨益的項目要透過慈善捐款達成,投資則只為最大化回報,因為這種觀念,相關的創效投資工具有限,因而限制了創效投資市場的發展。

在創效投資項目的培植方面,租金高昂固然是初創發展的一大阻礙,但香港社會條件不鼓勵創業亦是原因之一,吳家興以一個「媽媽測試」來說明:「若你告訴媽媽要搞初創,幫助社會,媽媽會有怎樣的反應?不同國家的人有不同答案,以色列的媽媽會說Great Idea,美國的媽媽反應可能一般,但我相信香港的媽媽較多反應是:『唔係呀嘛?』」他表示,以色列人都很鼓勵子女去創業,但香港又有多少父母會支持子女去嘗試新事物呢?「我覺得這是社會需要解決的問題,大家要放開一點,搞初創並不等於失業,要消除大家對於幫到世界的事都未能賺錢的這個誤解。」

政商攜手通力合作

要推動創效投資發展,單憑商界與初創企業家的力量並不足夠,政府在當中亦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黃元山建議政府制定社會效益評估機制,以宣揚社會效益的重要性,並與本地大學及專業機構合作,在專門的範疇建立提供實證數據的諮詢單位,為公共政策提供社會效益評估,如此能夠為創新金融的發展建立相關工具。「這個社會效益評估,亦可引用於社創基金等為社企及社會創新項目而設的基金撥款審批機制中,政府亦可自行制定一個基金,為社會創新項目提供貸款。」

黃元山續建議,政府應支持「蜂樹」平台的發展,把具規模猶如大樹的商業機構和商界精英,與活潑機靈、充滿創意和幹勁像蜜蜂一樣的社會創新人士配對在一起,創造更強的社會創新效益。Diane亦指,政府及慈善基金創辦人可共同創造更多平台及網絡,讓創效投資者之間能分享投資經驗,促進彼此於創投項目的共同投資。吳家興則認為,社會應從小培養孩童的初創思維:「孩童會由小學開始去思考如何改變世界,大學亦會選一些可幫助他們創作的學科,如工程、科學等,而不是一窩蜂走去讀會計、工商管理。」

在香港,創效投資仍處於起步階段, 不論是投資者對創效投資的認識、市場相關配套的建立,還是社會的整個創業文化均有待完善,若社會各界能攜手協力,將有助推動創效投資市場發展,讓香港以市場力量解決社會及環境問題。

資料來源:瑞銀、黃元山、Global Sustainable Investment Alliance

(系列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