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梁嘉恒

「貧窮不只令人三餐不繼,更可能影響到一個人的成長和心態。」
由於小時候曾過着赤貧生活,明白社會支援的重要, 故林正財醫生多年來積極投身社會福利和醫療發展,冀憑個人的專業和經驗, 為本港的社會福利政策和醫療發展注入新的價值觀,回饋社會。

有別於一般行政總裁的房間,大大小小的盆栽植物佔據了林醫生房間的每個角落,而手持噴壺的他笑着說:「我喜歡自己澆水和打理,因為過程可以令人精神放鬆。」的確,林醫生不只是基督教靈實協會的行政總裁,同時更兼任行政會議成員和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面對現時安老服務廣受大眾關注的時代,其繁忙程度實在是意料中事。

入局圖推動政策現況

「本港以往在長者服務方面的規劃未夠全面,價值觀不夠清晰,只屬回應式處理問題,不夠前瞻性,尚未有做好迎接超高齡社會的準備。」林醫生解釋,為應付超高齡社會的來臨,除了需要在安老或醫療服務着手外,社會各方面包括交通規劃、城市設計等同樣需要加入有關元素。「這也是我應邀加入行政會議的原因之一,相信此舉能與不同的政策局建立更緊密的聯繫,加強合作。」

大概,這就是所謂要改變體制,先要成為體制的一部分。面對本港安老服務先天不足,林醫生形容目前本港正處於「追落後」的情況,而他喜見政府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提出多項建議,包括撥款200億元購置物業,供營辦社福設施、落實政府用地「一地多用」的多層發展模式等。「另外,土地專責小組近期就估算香港土地供應缺乏1,200公頃,提升至3,000公頃,也是紓緩有關問題的方法之一。」他解釋,人口老化需要更多的設施,除了安老院舍外,還要包含政府設施等需要大量土地。

跨界別合作提升安老服務

除了政府的推動,作為本港安老事務的專家,林醫生直言社福機構或私人機構也需在推動安老項目發展上更加主動,甚至以創新方式或理念,帶領政府的福利政策向前走。「過去不少社福機構只扮演外判供應的角色,商界亦然。但全球甚少地方只靠政府的力量便能解 決所有社會問題,包括高齡化,所以私人機構的投入是必須的。」

林醫生以安老院舍為例,指出私人機構在客戶服務、院舍設計,以至個別專業支援方面均有優秀表現,而社福機構則對服務對象有深入認識,兩者如能跨界別協作,相信有助提升相關服務的水平。

研發創科須先了解長者

另外,在院舍服務以外,林醫生預期家居服務的需求亦會持續上升。「因為不論貧富,年長人士都可能面對孤獨的問題,所以全面的家居服務,包括飲食、清潔、醫療,以至晚期照顧等皆十分重要。這對商界而言也是一個商機。」

他直言本港在有關方面的配套發展較慢,但隨着愈來愈多的創新科技推出市場,相信有助社福機構或私人機構藉科技把有關服務入屋,既拉近長者與社會的距離,也讓他們生活得更有尊嚴。

「不過,在研發創新科技時必須更多、更直接地了解長者的需要。」林醫生指出,不少優秀的創新科技往往在進入市場時遇到挑戰,原因在於缺乏生活實驗室(living lab),未能把供與求連結起來。

「其實年長人士與年輕人一樣,每個人都有不同需要,所以相關服務可以是千差萬別。」林醫生期望,未來能夠把上述的理念和信息推廣至不同層面,例如鼓勵企業在人力資源上作出改變,包括調整退休年齡,令我們生活的每個環節都能為迎接超高齡社會做好準備。

何謂「超高齡社會」?

根據聯合國世界衞生組織(WHO)的定義,65歲以上人口為老年人。當老年人口佔所有人口7%以上,這個社會便稱為「高齡化社會」(ageing/aging society);到14%時,則稱為「高齡社會」(aged society);而當老年人口佔所有人口20%以上時,這個社會便稱為「超高齡社會」(super-aged society)。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