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朱震 編輯:何本輝

自香港交易所於2013年起要求上市公司提交《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Environmental Social & Governance,ESG)作滙報。否則須作公開解釋後,報告已成為社會持份者評價企業績效與風險管理能力的基礎之一。企業規模不論大與小亦應強化其ESG的表現,才能持續發展。

現時機構投資者普遍對投資對象的ESG表現有所要求。MSCI明晟執行董事鄭孟揚指出,ESG投資風氣逐漸走向主流, 香港證監會於2016年引入參考英國Stewardship Code的《負責任的擁有權原則》,獲不少資產管理機構響應,將之納入投資鏈其中的考慮之一。

ESG具目標及評估機制

MSCI明晟的ESG評估體系在全球具影響力,可助投資者識別對ESG具前瞻性思維的企業。現時MSCI明晟旗下主要指數均設ESG領先指數。以MSCI新興市場ESG領先指數為例,自2007年推出以來,累計表現明顯比母指數MSCI新興市場指數為佳,前者乃從後者中選取ESG表現較佳的企業所組成。鄭孟揚補充,ESG指數體系下的評級設有加減分機制,一旦企業發生與ESG有關的事故或負面事件,有可能被減分,甚至被剔除於指數外。

畢馬威中國商業報告和企業可持續發展服務主管合夥人朱文偉強調,企業不應將ESG工作視為「交功課」。「真正重要的,不只是出版ESG報告,而是如何在報告背後,協助企業提升ESG表現。」朱文偉以健身作比喻,ESG作為強化方式,必須有目標及評估機制,設定合適的KPI來衡量成效。特別是整合階段,選取合適的ESG範疇加強鍛鍊,就如單獨訓練一組肌肉,而ESG顧問可作教練,度身訂造ESG策略方案及路線圖,助企業循序漸進達成目標。

若能夠將ESG整合於企業策略,可引領企業提升營運效率,減低風險,但關鍵是管理層須坐言起行。「董事會對ESG的重視是最重要的一環。」朱文偉建議,最高決策層必須重視和討論相關議題,並與專責團隊或顧問機構合作,確立健全的ESG風險管理機制,將ESG融入商業策略與營運流程中。

ESG普遍被認為是大企業的事,但低碳亞洲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黎廣德並不同意:「ESG工作並非上市公司專利。企業披露ESG相關信息,可視為考取社會執照『Social License to Operate』的品格檢查,證明企業是否值得存在,與上市與否無關。」黎廣德認為中小企也可審視ESG,就重要業務的相關部分作自願性披露或內部評估已足夠。

以下為企業在ESG實踐方面,如何從合規到整合的不同階段,值得企業管理層參考:

(系列4/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