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馬威中國聯同時尚高峰及滙豐於亞洲最大型可持續時裝盛事「時尚高峰(香港)2019」開幕禮後,發表題為《可持續時裝:透過履行「時裝產業氣候行動憲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未來》調查結果。

該調查透過檢視全球43家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簽署「時裝產業氣候行動憲章」(「時尚憲章」)之時裝企業(「簽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報告及企業網站等公開資料,評估業內之可持續發展狀況。

第三屆 「時尚高峰(香港)2019 」昨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揭幕,聯合國亦有派代表出席。

報告主要調查結果可分為以下3項:

1.  可持續時尚,仍有大量工作需要執行

雖然有53%的簽署機構將溫室氣體排放範圍1(所有業務有關的直接排放和清除)及範圍2(能源相關的間接排放)納入其報告之內,但只有少於15%的企業在統計溫室氣體排放範圍3(其他間接的排放量)時,有將其供應商所產生的溫室氣體計算在内。事實上,在時裝生產過程中,供應鏈在整體價值鏈中的溫室氣體排放佔極大比重,因此企業必須了解、監控和評估供應鏈中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況,從而制定適當的氣候策略。

然而,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測量過程十分繁複,特別是範圍3涵蓋的排放計算需要到企業一般難以獲取的供應鏈數據,為不少簽署企業帶來一大挑戰。

2.  需要加強消費者的負責任消費意識

調查發現60%的零售品牌在消費者網站上載有可持續發展的內容,35%零售品牌有提供可持續的產品線。

部份簽署企業積極透過公開披露及各種渠道提升消費者對可持續發展的意識。67%的簽署企業已有在其可持續發展報告或年報中作有關可持續發展的披露,而93%簽署企業的公司網站上有可持續發展的內容欄目。

為協助消費者作出負責任的選擇,品牌應該就有關產品的製作過程、材料來源,以及產品消耗後對環境的影響提供簡易資訊予消費者。簽署企業可以考慮設立可持續發展評分或可持續發展標籤制度,以鼓勵消費者購買可持續的時裝。

3.  業界須更充份利用現有的工具及規範

調查結果顯示,時裝產業大多已具備邁向更高可持續發展實踐水平所需的基礎設施,包括早於2011年設立的可持續發展成衣聯盟(Sustainable Apparel Coalition)及由其推出的Higg指數,以及開雲集團(Kering)的環境損益表等。

然而,這些機制的採納程度相當懸殊,在簽署企業當中有51%表示為可持續發展成衣聯盟成員及Higg指數用戶,但有參考氣候相關財務披露工作小組(TCFD)指引的簽署企業則低於10%。

多年來,業界一直致力開發此類工具,並已奠下穩固的基礎。簽署企業實無須再物色新方法去測量其成果,而應善用現有基礎設施來創造實際效益。 有關時尚高峰(香港)2019的更多資訊,可瀏覽www.fashionsummit.hk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