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周宇銀、姚蔚真

要在商業與藝術之間取得恰到好處的平衡,或許本身就是一門藝術。李展輝以一次與太古地產的合作為例︰「太古坊的ArtisTree向來都給予藝術家很大的創作空間。當時太古坊邀請我展出作品,我只提供了一個很初步的設計草圖,對方已表示完全信任,對我的作品沒有任何意見。」在李展輝眼中,恰到好處的合作,必須互相信任及尊重;給予充足的創作空間,藝術家往往會發揮得更好,而掣肘、干預反而會帶來反效果。

及後,李展輝獲邀為兩鐵合併,創作放置於南昌站的紀念雕塑。「當時我同樣亦只提供了一個很初步的草圖,就被港鐵採納了。即使期間我在設計上有不少改動,港鐵亦沒有干涉我的創作。」除了充足的創作自由,時任港鐵行政總裁周松崗亦在開幕儀式上公開表達對他的感謝,令他至今仍記憶猶新。其實,這種重視及尊重,能夠比起金錢更深地觸動到藝術家。

每年均籌備多項藝術展覽及活動的太古地產,對於藝術家的創作抱持開放態度。馬慧心直言,他們對藝術家的限制通常只有安全及場地的考慮,她認為與藝術家的溝通亦相當重要。「順利合作的關鍵,是要了解藝術家的創意,以及他們想達到的效果,其後我們便會研究如何能作出配合,幫助他們呈現想表達的意念。」

商界要學習的是信任、放手,另一方面,藝術家也要保持自己的個性,李展輝強調,藝術家要為自己爭取主導權,不要輕易被其他人影響,確保作品的「層次」及保持藝術家的特質。他明白,新晉的藝術家無可避免會「聽話」一點,但決不可無底地遷就市場,反而要努力建立藝術個性。「當藝術家擁有雄厚的實力,自然就會獲得展覽機會,其創作亦會受到更大的尊重。」

說到底,若商界擁有高度的藝術品味及涵養,藝術家的創作自由才會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尊重,因此,單單「放手」並不足夠。「近年的情況已比過往好,但尚有商業機構管理層的思維仍未開通。」李展輝坦言,商界需不斷學習,提升自身的藝術鑑賞能力及涵養品味。

Middleman Wanted

「不是所有藝術品都適合在商場展出,負責人又是否懂得分辦呢﹖」

何慶基指,商場環境喧囂繽紛,可能會令藝術品的藝術性消失。某些類型的藝術品需要放在博物館,讓人在素色的背景、寧靜的空間下細心欣賞。他又指,博物館在挑選藝術品時,會考慮藝術品的藝術性、創作技巧、其歷史及社會文化意義;而商場則着重藝術品是否搶眼、為大眾所喜愛。他擔心有關商場挑選藝術品的準則,會讓藝術品變得市場化,淹沒藝術品真正的內在價值。

「的確,策展作品的選擇,除了須確保藝術品的學術水平外,還須考慮該作品對大眾的吸引力。我們所選的作品不單能吸引觀眾停下來觀賞,更要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他們下次才會有興趣再來。」從商業的角度,展品的「吸引程度」是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但K11策展人團隊強調,很多人或會把學術和專業與沉悶掛鈎,然而,世上各大包含高度學術及藝術水平藝術品的美術館展覽,往往都能吸引大量遊客慕名而來。

目前本港商業與藝術的結合模式仍很粗糙、原始,也良莠不齊,葉長安認為整體而言屬起步階段,例如很多品牌仍停留在定位層面,但要建立一個良好生態,不是靠一、兩間大型機構推動就能獲得成果。「本地大部分商場的展覽是以市場部宣傳活動的形式舉辦,鮮見在當代藝術發展下找到有真正意義、明顯策展方向的展覽。」K11策展人團隊如是說。

要令商業與藝術的結合模式成熟發展,需要有懂藝術的「中介」出現。他們可以是策展人,可以是代表商界的藝術項目負責人,確保合作處於正確的軌道。「中介的工作,是要將不靈活變得靈活。」葉長安指,中介既要熟悉商人,又要熟悉藝術家,可助雙方達成共識,將藝術品的賣點和商業價值凸顯出來,促成兩者的可持續發展。

策展人:調和二重奏的指揮家

「把原本不應該放置在商場的藝術品置於商場之內,很多時是策展人的責任。」何慶基坦言,現時某些商場及商廈放置的藝術品,藝術質素不高,反而更像是裝飾品,完全不見策展人的視野滲透其中。

不過,K11策展人團隊發現,有些藝術家反而喜歡空間靈活多變的商場,希望透過舉辦展覽來回應這樣特殊的空間,「著名德國藝術家去年在上海舉行的展覽,便把其中一個展區命名為《地下》,呈現一種室內外翻轉的空間,同時回應了展覽場地位於地底的特性。」空間的喧鬧或寧靜、簡約或複雜,其實無阻藝術的綻放,關鍵是栽種的人,是否懂得尋找合適的土壤。

雖然現時某些發展商具前瞻眼光,聘請修讀藝術出身的員工處理藝術展覽,然而,大部分商業機構似乎尚未意識到這個中間角色的重要性,自然不會想到需要聘請相關的人才,或去尋找策展人統籌商場藝術展覽。即使有企業明瞭策展人的角色,本港又是否擁有成熟的策展人才?葉長安指,香港目前的策展人大致分為兩種,一類是讀藝術史出身,精於撰寫藝評,未必擅長策展;另一類是來自各行各業,中途轉行的藝術愛好者,雖然其本身的專業知識如法律、投資對策展工作亦有幫助,但由於對藝術沒有深入認識,策展時只停留於藝術展示的層面。葉長安自己亦是半途出家,用了多年時間逐漸累積經驗。

他回憶在10幾年前,策展人接手的每單策展項目,基本上都是虧本的。那時候社會對於這個角色的認識及重視很低,但近年他見到很多轉變,市場上的策展機會亦大幅提升。不過,受制於香港狹小的空間環境、缺乏教育配合,策展人及藝術家普遍未能處理大型的藝術品。

事實上,藝術管理在本港屬新興專業,K11策展人團隊直言,香港藝術圈的全職策展人寥寥可數,難以與外國的藝術策展市場比較。在美國,尤其在紐約各大高校,這個專業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策展行業的發展相對成熟。此外,由於本地大專院校普遍不設策展專業,只有某間大專院校舉辦的碩士有藝術行政課程,市場自然缺乏人才,以致本港藝術商業結合的產業目前只處於反思、調整、尋找創新突破點的階段。

後記:人文精神的呼喚

步入後物質主義年代,人們已不滿足於琳瑯滿目的各式商品,視覺感官場景的享受、美學靈性的追求,是新時代消費者所嚮往的。在商業藝術化的年代,商場藝術展覽只是商業與藝術結合的雛型;藝術的種子,會在餐廳、酒店、商廈等不同商業空間萌芽、開花。當藝術與商業走得愈來愈近,城市不再佇立一式一樣的龐然大物,城市的面貌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化藝術就是為企業注入二次生命,讓企業綻放異彩的靈感泉源。

現今社會科技發展迅速,大數據變成「神」,科技若凌駕人文,便會淹沒人的內在靈性,導致我們的靈魂無處安放。

隨着藝術、文化一步一步走進企業,我們應該期待有更多更多的企業,將人文元素注入企業基因,蛻變成蘊含人文精神的文化企業,以美學、人文精神呼喚大眾的靈性回歸。

(系列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