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朱震、梁嘉恒、周宇銀

對大部分企業而言,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無疑是一次嚴重的衝擊,同時也是一次反思的機會,一個啟發決策者思考的契機,去探索在疫情對傳統商業模式所帶來的衝擊,以及全球社會和經濟在疫情過後應如何進化。

當然企業發展需要有盈利,這是毋庸贅言的事實,就像人類生存必須食物和水,如果沒有這些,人便無法生存。而企業獲得盈利的方法很多,透過直接及具體商業策略,是傳統價值觀及方法,但這並不是唯一的方法,更不是促進企業發展的唯一目標。善待員工、重視顧客、支援社區、愛護環境,這些間接、無形、更長遠,甚至未來的價值,對企業來說,也是重要的一種資本。在年初至今的疫情期間,本港就有不少企業和機構從不同層面,開始思考及實踐這些比賺取利潤以外,更有助促進社會與企業達致共同持續發展的獨特價值。

單從字面來看,大家可能會對「自覺資本主義」(Conscious Capitalism) 一詞感到陌生,但回看年初至今疫情肆虐期間,原來不少商界企業或機構已從不同層面,在其業務營運中體現「自覺資本主義」的價值,即在追求盈利的同時,更重視社會價值,做到更有意義地「賺錢」。

本港目前有逾百萬間不同規模的公司和機構,隨着新冠肺炎疫情於今年初爆發,不少公司和機構均主動、自發實踐其企業社會責任,協助社會解決燃眉之急。

為基層人士爭取防疫物資

「過去半年,我們見到本港很多商界企業並非只會追求盈利,當他們看到社會出現重大挑戰,普羅大眾尋找防疫物資時,他們均願意為抗疫支援出一分力,或支持相關基金的成立,表現十分正面。」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行政總裁蔡海偉形容,本港商界企業各有優勢、各擅勝場;而在抗疫期間不只見到他們慷慨的一面,更見到他們的靈活變通。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行政總裁蔡海偉。

蔡海偉舉例指,年初有從事物流業的企業得知本港口罩供應短缺,於是透過遍布各地的分公司於當地採購合適的口罩,其中50萬個更以成本價轉售予社聯,讓該會能於2月初為本港多間長者、殘疾人士院舍,以及負責家居照顧服務的工作人員提供足夠防護物資。「據了解,有關公司不但未有從中獲利,其員工更花了不少時間、心思與當地的供應商洽談,並把這些物資運回本港,當中的付出實在值得嘉許。」

事實上,除物流業以外,部分進出口商、醫藥機構,以至零售商店亦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如萬寧便早於今年初疫情爆發初期,在全球搜羅各類個人衞生用品,其後更透過本地非牟利組織,捐贈20萬支消毒搓手液予基層家庭、兒童、長者、失明人士,以及經常出入醫院的長期病患者等有需要人士。「這些例子均展現出本港商界及香港人那份獅子山精神,不只勤力堅毅,更會在艱難時刻守望相助。」蔡海偉說。

靈活措施解決市民不便

面對疫情來襲,充足的防護物資固然能夠減低市民受感染的風險,但隨着生活習慣的改變─ 減少外出或聚會,不少商界亦展現出其靈活變通的思維,多走一步照顧市民的需要。

有見市民受疫情影響足不出戶,令「上網」成為他們與外界聯繫、了解社會情況的重要途徑,香港寬頻除向全港所有住宅固網服務客戶及其企業方案客戶豁免1個月服務月費,惠及超過90萬香港家庭及公司外,更為10,000個有經濟困難人士及家庭送上2年免費住宅寬頻服務。而考慮到不少長者及殘疾人士院舍在疫情期間暫停探訪安排,該集團更在部分院舍提供智能手機及無限本地流動數據服務,讓院友及其親朋能透過視像方式聯繫。

「另外,有部分數碼媒體公司又主動為市民提供免費娛樂頻道,以解他們長期留在家中的悶氣;至於部分商店或食肆亦在這段期間提供送貨或外賣優惠。而隨着送貨和外賣的需求急增,過程中亦可能因此創造了不少就業機會。」蔡海偉認為,這些例子不只說明了本港商界靈活的營商手法,更展現了他們對社會及大眾的關懷,做到助人自助。

積極保障員工共渡時艱

提及就業上的支援,蔡海偉坦言,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各行業均大受打擊,但期間卻見到一眾商界積極穩住員工 的「飯碗」,反映他們對員工的重視。「很多公司除了因應疫情推出居家工作措施,或向員工派發防疫物資外,更透過不同方式,例如安排員工放無薪假、集體減薪等以節省營運開支,藉此與員工一起共渡時艱。」

然而,由於部分行業如旅遊、酒店及服務業等受疫情的影響較大,不少該些行業的從業員仍難逃失業的命運。「無可否認,商界有部分營運開支是無可減省,例如租金便是其中之一,期望政府或有關方面能推出更多支持的方案或措施,減輕商界特別是中小企的經營壓力。」蔡海偉說。

困境反帶來更多啟發

儘管疫情何時終結仍是未知之數,惟蔡海偉認為,經此一疫,不只突顯本港商界的關懷精神,以及其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視;同時更為商界帶來啟發,推出更多富創意,以及對員工、社區及環境更有利的措施。「以網上服務為例,相信過去數月不少公司或機構都會發現,原來部分工作可以透過網上處理,除了可以減省採購部硬件或設備的成本外,亦能為員工提供更彈性的工作安排。」

此外,因應不少基層市民在疫情期間面對失業及在停課時在家照顧子女,令不少企業也關注孩童在家學習的需要。就如渣打銀行在疫情期間與社聯合作,向劏房戶家庭提供租金資助外,亦為這些受惠家庭的子女進一步提供資助,讓他們能增添學習所需用品;更組織義工團隊與他們進行網上交流,使他們與外界保持聯繫。

蔡海偉又舉例指,部分賓館因住客大幅減少而出現大量空置房間,因而與個別非牟利機構合作,以低廉租金讓「麥難民」(指常於麥當勞留宿的人士) 入住。「一直以來,本港商界與社福界均有不同的合作,而過去數月讓我們看到彼此的合作其實還有很大的空間,只要大家多點想像和嘗試,定能為社區創造更多一加一大於二的價值。」

更多支援社區的企業例子……

Case1 – 捐款或物資捐贈

  • 渣打香港為劏房戶於疫情期間提供兩個月租金資助。
  • 霸菱亞洲投資基金資助因新冠疫情而面臨失業或就業不足的家庭,受惠家庭可獲得定額港元資助。
  • IKEA夥拍兒童暫託院舍及支援基層家庭兒童的機構,送上童心快樂抗疫包,當中包括了毛公仔小熊Fabler、顏色筆及畫紙等文具,讓小朋友在停課期間能在家透過繪畫輕鬆玩樂。
  • 惠康超級市場連同同系澳門新苗超級市場與非牟利機構合作,捐贈包含營養食品、小食及日用品的「社區愛心包」予港澳獨居長者、失明人士及殘疾人士。

Case2 – 就業支援

  • 嘉里集團及傅德蔭基金有限公司聯合贊助的「抗疫失業慈善 基金」及「自僱青年緊急支援計劃」,向疫情下失業或就業不足的家庭、青年自僱人士及自由工作者提供現金援助,紓緩他們的經濟困難。
  • 香港寬頻的「#逆境同行─ 助畢業生逆流而上」計劃,為大學畢業生提供為期3個月的學習及就業機會。透過3個月的實際職場訓練,以及由香港寬頻內部1%高級管理層擔任導師提供指導建議,協助畢業生更好地裝備自己。

Case3 – 善用業務特點

  • 多家地產發展商先後宣布減租,減租幅度介乎20%至60%。 其中,恒基地產除減租外,教育機構租戶更可獲分期繳付租金。而領展則成立「中小商戶同舟計劃」,並因應個別租戶經營狀況,延續去年下半年提供的針對性支援,如豁免罰息及服務費、免租期、租金減免等。
  • 曾在香港建立口罩生產綫的尚芳保健,眼見年初港人一 「罩」難求,於是在今年2月決定重啟塵封逾6年、險變廢鐵的口罩生產機,並克服機器維修與配件等技術問題,生產香港製造的口罩。

(系列1之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