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周宇銀

聯合國全體成員國在2015年一共訂立了17個SDG(可持續發展目標), 並希望在2030年前實現,讓世界變得更宜居。而在「良好健康與福祉」目標中,聯合國關注的,除了身體的健康,也包括精神的健康。近年香港人經歷了不少風雨,社會運動持續,疫情的威脅未斷,令港人的負面情緒加劇,幸福感下跌,「精神海嘯」(Mental Health Tsunami) 洶湧而至。究竟,我們跟快樂的距離有多遠?如何逃出「海嘯」漩渦?

個人衞生、社交距離、工作及娛樂習慣改變……相信我們每個人都因為疫情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不少專家均指出,疫情除了威脅人類身體健康,對精神健康也造成不同程度的深遠影響,嚴重的更可能患上創傷後壓力症 (PTSD)。臨床心理學家、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主席鄭寶君表示,疫情不斷轉變,反反覆覆,作為普通市民,難以控制局面,自然容易感到無力,而情緒病患者的焦慮更是嚴重。

不安反應助人類生存

「其實擔心、憂慮乃人之常情。」鄭寶君續指,這些不安反應是幫助人類生存的元素,「是用作自我保護,亦是生存機制,因害怕生病或者死亡而衍生出來的反應,令大家變得更有警覺,更注意衞生,去保障自己。」

鄭寶君指,有不安反應沒有問題,最重要的是,不要「over」。何謂over?「那就要視乎壓力是否明顯,會否影響生活。」鄭寶君分享,她接觸過一些長者,真的連續幾個月一步都不敢踏出家門,精神壓力很大。

再忙也要有MeTime

那麼,當遇到負面情緒,該如何處理?鄭寶君建議,要保持規律的生活,令自己淡定下來;同時,要有照顧自己的時間,抽時間MeTime。「例如看書、看電影、執拾家居、花些心思準備自己喜歡的食物等,尋找自己的心靈需要。最好是到室外做運動,就算是落公園散步15至20分鐘也好。」

疫情加社會運動雙夾擊

除了疫情,社會運動也是令港人「精神海嘯」危機愈見嚴重的因素。根據由香港大學醫學院進行的香港人精神健康研究,推算2019年9月至11月,香港社會經歷動蕩時,成年人當中,有240萬人有抑鬱症狀、200萬人有創傷後壓力症症狀、81萬人患懷疑創傷後壓力症,患病率與經歷大型災難、武裝衝突或恐怖襲擊的地區相若。

要懂得求助

鄭寶君指,當精神健康出現問題時,會出現坐立不安、難以集中精神、心跳快、失眠等徵狀,而精神疾病種類繁多,亦分為不同的嚴重程度,不論抑鬱,以至精神分裂,對自身和社會可以造成很大的損失。她呼籲大眾,若負面情緒持續,影響生活,須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如社工、心理學家、輔導員等;若見到身邊人受情緒困擾,或者行為轉變,也要關心他們,以及鼓勵他們向專業人士求助。

港人求助意欲偏低

「現時本港的精神健康教育以非政府組織為主導,亦欠缺一套全面的精神健康研究或調查;不過坊間縱有不同的研究和調查,幾乎都有相似的結果,就是港人的精神健康狀況欠佳。」即使受精神問題困擾的人不在少數,「惟港人的求助意欲始終偏低。」東華學院署理校長(學術)林德明教授說。

他以東華學院及香港心理衞生組織在去年5至8月間進行的問卷調查闡述,調查發現,疫情下有40%受訪者有較高風險出現焦慮、37%較高風險有抑鬱,約有28%同時有這兩種精神問題。「但是願意主動求助的人不足2成,即使是高危一族,求助意慾也只有4成。」林德明說。

不要在我家後院症候群

事實上,每當提起情緒問題、精神病等議題,很多人都會選擇避不 談,甚至對患者敬而遠之,更甚的是,即使自己出現精神問題,也不願求醫。林德明指,友善對待精神病患的社會氛圍可鼓勵患者盡早求醫,但本港整體精神健康認知能力偏低,部分港人對精神病有誤解,社會存在對精神患者的污名化問題。

早前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It’s Okay to Not Be Okay)、香港電影《幻愛》相繼受到追捧,均融入了關於精神病的題材,掀起了偏見與污名化的討論。以往不少人耳聞「精神病」一詞往往總會與失常、暴力等極端情況劃上等號,或者此等價值甚至深陷於我們的意識而不自知。

林德明更以Mind Hong Kong於 2019年2月發表的研究為例,研究顯 示,近7成半受訪者認同「社會有必要對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士採取更接納的態度」,但諷刺的是,同時有4成人表示「不願意與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士成為鄰居」。

初創公司藉冥想App 助人減壓

「情況惡劣了很多,更多人需要求助。」陳棨豪是一名臨床催眠治療師,過往在機緣巧合下接觸冥想,發現冥想對精神健康有好 處,更意識到港人精神健康情況日漸惡化,大學畢業後決定全職從事精神健康工作。

為了幫助受抑鬱、焦慮、失眠困擾的人士,陳棨豪創立「科和」初創公司,並開發Void冥想應用程式,將催眠治療、正念、冥想等融入到科技之中,協助用家放鬆心情、減輕壓力。

他認為,近年社會對相關議題的關注增加,「多了很多人討論,網上亦有不少與精神健康有關的廣東話頻道、專頁,追蹤者眾。以Void為例,現時有2萬名用家,IG粉絲達1.6萬。」但他無奈指,「這同時證明了,愈來愈多人需要這方面的援助。」

今年陳棨豪建立了個人YouTube頻道,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頻道建立不久,一條「致可能想自殺的你 請給我最後幾分鐘時間」的短片,竟有過萬觀看次數,引來數百則留言。「原來很多人都有自殺念頭……」

(系列1之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