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周宇銀

工作,佔據了我們一生中的絕大部分時間。工作可以賺取薪金,也可以帶來成就感、建立自信心、實踐自我價值,然而,香港「打工仔」最有共鳴的,莫過於,工作壓力真的很大;而且往往不能說放下便能放下。

從事金融業的Ken便說,疫情下有幾個同事慘被裁,「部門規模縮細了,我也怕下一個輪到我,到時家中便失去經濟支柱。」他又指,平日工作量多,經常加班,為了謀生而承受非常巨大的壓力,加上本港經濟在過去數年逐漸衰退,恐怕淘汰而須不斷增值自己。

「打工仔」壓力大

據「工作與精神健康民意調查」(下圖)結果顯示,35%受訪者因工作而感到精神痛苦,若根據此比例做預估,約174萬名本港「打工仔」在工作中感到痛苦。世界衞生組織(世衞)曾將工作中與壓力相關的有害因素分為「工作內容」與「工作環境」兩個類別,上述研究則比世衞的框架多出一個維度——「工作倫理」,當中包括了工作與個人信念、專業倫理及政治取向間分別存在的張力,結果顯示這一維度在當下的香港尤為嚴重。(「與上司或同事政治立場不同」(11%)、「工作與價值觀不符/工作違背專業操守」 (11%))

然而,「打工仔」的壓力,究竟有誰在乎?

會為企業提供培訓,透過教授冥想等不同方法助「打工仔」應對精神健康問題的陳棨豪說:「在企業工作坊中,平均每30人,只有5個學過冥想。」他又指,2018年初,他在其大學招聘會做過問卷調查,希望知道公司有沒有專責部門助員工減壓,「結果發現40間公司中只有3間有請專家為員工提供如瑜珈、呼吸訓練等講座。即使近年多了相關討論,部分公司亦有舉辦相關活動/工作坊,但參與率並不高。」

甚麼是「健康」?

「Workplace mental health (職場精神健康)其實是非常重要。」林德明表示,國外關注度較高的職場精神健康,在港起步較遲,整體而言只有小部分公司願意負起這份責任。

「大部分企業對『健康』的理解,往往只流於『職安健』。很多僱主認為,只要員工安全、沒有損傷、身體健康、工作環境衞生,便足夠了。」事實上,根據世衞對健康的定義,健康是指「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者不虛弱」,此定義讓我們對健康有全面的理解,除了維持體格狀況良好,遠離病痛,人們的心理、情感和社交方面的健康狀況亦同樣重要。

在疫情爆發前,世衞更發出了警報:「精神健康是健康有機且必要的組成部分。」

林德明強調,「認知不足、對健康的理解不夠全面,解釋了為何本港企業不重視職場精神健康,以至未能妥善照顧員工的精神健康。雖然近年政府有不少推廣,但相關計劃的效果成疑,而職場上長久以來對精神病患的誤解也窒礙了員工尋求協助的意欲。」

職場精神健康 僱主有責

僱主和僱員之間,只是一場金錢交易嗎?近年社會積極提倡CSR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企業社會責任),林德明認為,僱主對員工有「duty of care」,「這意味着雙方的關係超越了市場導向的金錢交易觀念,不只是commercial transaction(商業買賣),公司有責任照顧、關心、善待員工。」

他續指,勞資之間若只純屬金錢交易,便缺乏了人性的連結;僱主待員工若沒有善加照顧的承諾,員工對企業也不會有發自內心的認同和歸屬感,自然會影響投入工作的程度。

精神健康是一項投資

世衞指,抑鬱症和焦慮症具有重大的經濟影響,從生產力損失角度,估計每年給全球經濟造成1萬億美元費用。英國有報告指出,每3宗病假申請,便有1宗與精神健康有關;因為長期精神健康問題,每年有30萬人離開工作崗位。

不難推斷,受精神問題困擾的員工,容易產生消極心態、人際關係惡化、行為異常等,令工作效率下降、管理成本上升。據新西蘭梅西大學的研究,員工抑鬱對企業的影響不止喪失工作日,更有多重難以量化的損失,例如更難留人、重新招聘的成本及低生產力。

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2021」更提及,「精神健康已成為了企業迫切面對的首要事情,因着疫情而來的不確定及壓力,以及廣泛地在家工作加劇個人的疏離,嚴重威脅工人的精神健康。」

快樂可讓人提升生產率

反之,有不少研究指出,做好員工精神健康,可增強意志力、自信心、抗挫折能力和自控能力,提升積極性,還能提高員工的創新、貢獻、集體意識和團隊精神,有助團隊提升工作效率,是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而對重視個人幸福的新世代來說,這股效應更為強烈。

據英國政府委託的一項調查發現,企業在預防員工心理健康問題方面每投資1英鎊,便可取得介乎1.5至9英鎊的回報;而據University of Warwick 的研究,快樂可以讓人增加12%的生產率,不開心的員工則會減少10%的生產率。

隨着人才和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員工的精神健康和心理素質無疑已成為企業的競爭力關鍵,是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在世界500大企業中,80%的企業會為員工提供心理建設和心理素質培訓。

「精神健康是一項投資。」林德明再強調,他鼓勵企業關注員工身心健康,並帶頭鼓勵員工打破忌諱,就精神健康問題求助。

後記

我們經常打趣道:「無嘢可以阻止到香港人返工!」 但正如黃子華所講,「如果講得出『我好鍾意返工』呢句說話嘅人,一定係鬼上身。」職業精神健康已經響起警號。員工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期望更多企業能行多一步,關心員工的精神健康,而對於更看重精神世界、追求人文關懷的新世代來說,好老闆、好公司,無疑更能提升他們的忠誠度,令企業有更好的成長。

(系列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