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朱震、劉麗麗 編輯:梁銚玶

職場新鮮人的第一份工作大多選擇與本科專業相關,但陳曉嵐(Serena)和李穎甄(Michelle)就透過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舉辦的專業創未來計劃 (PROcruit C),接觸到商社領域,開展了全新里程。


陳曉嵐:現在的工作則需要了解不同持份者對可持續發展的期望,從而規劃合適的方案。

李穎甄:站在長者的角度思考他們的需要,幫助長者擁有更好的生活質素。

李穎甄(左)及陳曉嵐。

大專畢業生跳出框框 探索嶄新領

跟很多文化管理的學生一樣,Serena大學時期曾經在博物館、非牟利藝術機構、拍賣行等實習,但她想跳出自己的界限,嘗試在其他界別工作。PROcruit C讓她有機會加入一家大型地產發展商的可持續發展部門。「以前的工作圍繞藝術品評賞;現在的工作則需要了解不同持份者對可持續發展的期望,從而規劃合適的方案。」

跳出以往習慣的思考模式,適應新工作環境對Serena來說並不困難,但要從頭開始學習CSR的相關概念也要下一番功夫。「與上司、同事交流,以加深對公司『2030可持續發展策略』的認識;另外我亦會留意公司的社交媒體帖文,了解如何從社區營造、以人為本、伙伴協作、環境效益及經濟效益方面推動CSR發展。」

在短短幾個月的工作中,Serena也有不少難忘的項目:「和初創企業合作的智能環保杯借用系統項目中,我除了負責撰寫公司內聯網宣傳文字之外,更加為社交媒體的宣傳相片擔任模特兒,過程非常有趣。」

此外,Serena也會隨同事走訪公司旗下酒店後勤和餐廳環境。「透過公司推行的綠色廚房計劃,讓我認識到餐飲行業如何在營運之中加入環保元素,例如在廚房設置熱回收功能的設備、加入廚餘回收系統、採用LED燈等。我也了解到物業管理團隊如何協助租戶更有效地利用資源和採用更節水節能的方式營運。」

推廣樂齡科技 提升長者生活質素

Michelle工作的創新科技公司其中一個關注議題是樂齡科技。變老是人生必經階段,很多人也害怕變老,Michelle也不例外。她坦言以前對老人院有負面的印象:「覺得老人院很陰沉,設施殘舊,老人家在院舍生活苦悶,但當我在工作時走訪老人院,就打破了這個印象。」

在短短幾個月的工作中,Michelle和同事到不同老人院舍考察,並且推廣和試用樂齡科技。「原來有很多科技產品可以幫助長者,令他們更安全,減少意外的發生。」變老不再可怕,而且透過樂齡科技產品可令長者的生活更方便、安全;Michelle亦因為在工作和長者相處多了,令她更加關心自己家中的長輩。

其中一個令Michelle有很大啟發的項目,是研究怎樣將VR技術幫助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利用VR技術製作遊戲,可以有很多受眾,我們為甚麼要選擇製作一個遊戲幫助長者呢?」在和同事相處和工作中,Michelle慢慢了解到背後的動機——站在長者的角度思考他們的需要,幫助長者擁有更好的生活質素。

Michelle的工作正是運用企業擅長的保安及科技解決方案,回應人口老化問題和長者的需要。「原來以前在通識課對CSR的認識很片面,CSR並不單止是做義工、推廣環保,企業更加可以利用CSV這一種雙贏的業務模式,在做生意的時候幫助社區。」

梁樂熙:體現NGO工作意義 樂助社群

工作不僅是賺取收入,更是為生活賦予正能量和意義。

商學院畢業的梁樂熙(Heman,上圖)在經歷了幾個月的合規(Compliance)工作後,跳出了商界,選擇在一個非政府組織(NGO)工作。「Compliance的工作重複性高,而在NGO實習時,感覺工作較有人情味,而且有很多新嘗試,所以就選擇了現在這一份NGO工作。」

在NGO工作一年多,正值是2019冠狀病毒病肆虐香港,Heman指中心需要迅速應變,讓大眾可以繼續使用中心的服務,箇中充滿挑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教導長者使用智能手機和Zoom,讓他們可以繼續參加中心舉辦的活動。」

從「不可能的任務」,到逐步摸索出可行的方法,令Heman感到非常滿足。「最初由大學生義工一對一教長者使用手機。後來遇上大學考試,我就改良計劃,與鄰近的中學、國際學校合作,中學生在職員的指導下,以小組形式教長者使用手機。」

CIP經歷 引領職涯新路向

工作不僅是賺取收入,更是為生活賦予正能量和意義。「我的工作可以服務社區,幫助更多的人。」Heman在花旗集團—─社聯大學生社責實踐計劃(下稱CIP)的經歷,讓他認識到CSR和社福行業,為他的職涯規劃帶來新的方向。「有些同事也是在商界工作多年,改投社福行業的原因是希望在工作中找到意義。他們作為過來人,也很鼓勵我報讀社會工作碩士課程,對在業內發展更有幫助,故這亦是我的下一 個目標。」

楊鑫濠:心中那團火不滅 望日後重開社企

因為同理心讓大家代入社會不同群體思考,了解社會面對的問題,從而得到啟發,以自己的力量回饋社會。

楊鑫濠(Wilson,上圖)透過CIP了解到不同的社會議題,更嘗試為實習機構準備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下稱社企)的商業計劃書。「這次實習是我在大學時期與朋友一起開辦社企的契機。」

Wilson當時開辦的社企將更生人士和本地設計師的設計印製成不同的產品發售,營運了3年,時間不長,但亦不短。他直言當中最困難的不是接觸更生人士,而是如何在競爭大的營商環境下健康地營運。「在後期,社企的收支在為更生人士和設計師支付酬勞後,難以維持我們幾個創辦人的生計,所以後來就結業,將重心放在正職工作和生活上。」

易地而處 回饋社會

Wilson認為同理心是推動大眾關心社會的關鍵。「因為同理心讓大家代入社會不同群體思考,了解社會面對的問題,從而得到啟發,以自己的力量回饋社會。其實不一定要成立社企,在職場上,積極推動和參與不同的CSR活動,也可以令企業在盈利的同時,回饋社會。」

有些人創業失敗後可能會意興闌珊,但Wilson則痛定思痛,和朋友檢討得失,心裏的那團火仍期待可以在日後重燃,東山再起。「大學生時代沒有包袱,可以憑着熱情嘗試創業。現在年紀大了,開始有家庭負擔,創業需要考慮的事宜便相應增加。」所以Wilson覺得,社企團隊可以更多元化,既有年輕大學生,亦有經驗、資金、人脈較多的人,發揮各自的優勢。

(系列5之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