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資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嶄新的通訊技術無疑加速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但正因簡短、快速和表面的訊息回應變得普遍,令人與人之間深入交流和表達真實情感的機會漸漸消失,關係也變得疏離。當遇上壓力時,可能不知道要找誰傾訴,情緒亦因此被掩蓋,慢慢地有機會演變成情緒困擾甚至抑鬱症。尤其受到疫情及隔離措施影響,加上經濟及就業的壓力,過去兩年多了不少香港人受到情緒困擾,而我們更需要留自己、家人、朋友及同事的狀態,儘可能在問題出現的早期便予以舒緩。

抑鬱症誤解多

根據調查結果發現,現時超過40%抑鬱症患者不清楚病情的嚴重程度,逾50%曾自行停藥,更有逾60%因怕受歧視而拒絕求助。大眾很多時誤解心情低落便是抑鬱症。事實上,抑鬱症是一種病症,不單只是情緒低落,更會影響人的身體機能,例如大腦、身體、生理及心理健康,還會影響精神、記憶及思維等各個方面的功能。

另一個常見的誤解,是普遍認為白領階層,尤其擁有高薪厚職的高層行政人員或專業人士,一般會較少患上抑鬱症,又或是他們較有能力克服病情。事實上,他們極可能才是抑鬱症的高危一族。生活條件較優越,但經濟負擔亦可能更大。想尋求協助時,往往不便跟同事及朋友說出自己的軟弱,有時因而錯失醫治時機。有一個高階主管患上抑鬱症的例子,因為他想儘快康復以重投工作,所以他在治療及康復上給予自己很大壓力,這反而令病情加重。

一般抑鬱症成因源於與生俱來遺傳傾向、幼時經歷或成長過程,當中往往涉及影響人心理的重大生活變故,例如親人過身、失業及離婚等。近年來,我們留意到一些以往較少見的個案,包括因為社會壓力、朋友和家人誤解而造成的抑鬱症狀,可見抑鬱症成因較以往為複雜。

病向淺中醫

抑鬱症亦分為不同程度。最輕度的表現可以是情緒低落、欠缺動力等,而重度患者可以思覺失調、出現幻聽等症狀,需要靠藥物治療及舒緩。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香港重度抑鬱症患病率由原來既10.7%,增加至最高19.8%,可見問題的嚴重性。治療方面會因應病況從藥物及心理方面作出治療。例如涉及腦內分秘失調,可利用藥物控制,對於失眠、焦慮等症狀,亦可使用安眠、鎮靜及情緒藥物幫助。

當然,在症狀出現的早期便舒緩負面情緒,是最佳的治療方法。當身邊的朋友或同事患上抑鬱症,我們只需要讓患者相信他們並不孤單,身體力行地主動伸出緩手,主動接觸並關心他們,便是最有效可行的治療第一步。當然,在有需要時亦不應猶疑,主動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當我們要幫助患有抑鬱症的朋友,應以不具批判性的態度多作關心及聆聽,陪伴他們共同走過黑暗的時刻。最近亦有不同電視台及歌手演繹有關抑鬱症的作品,不僅讓患者聽到社會大眾關注和鼓勵他們的聲音,患者更可以將自己的感覺以歌唱形式直接表達,藉著音樂抒發負能量,有助減壓之餘,更能讓負面情緒得以紓緩。

撰文: 香港精神科專科醫生 傅子健醫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