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周宇銀

不少人認定混合式工作是未來職場趨勢,不過亦有質疑聲音。嶺大研究生院副院長暨人力資源管理和企業行為碩士課程主任林敬新博士就認為,受制於「在家工作」的種種限制,及本港的勞工結構問題,混合式工作在港難成主流。

效果成疑

事實上,香港社會對上述工作模式的熱衷程度遠不及歐美。歐美等地面積較大,僱員往返公司和家中可能需時數小時以上,「以美國為例,有多達50個洲,僱員若可遙距工作便不用舉家遷走,對企業招聘和保留人才十分有用;而香港面積細小,交通方便,最多一個多小時就能由A點去到B點,加上亦不是每個人都要由天水圍乘車到將軍澳,『在家工作』其實不是慳到太多時間。」

林敬新博士又指,「在家工作」期間還要面對軟硬件配套不足、資訊科技安全成疑、同事間溝通合作、易受同住者打擾等問題,因此他對「在家工作」能節省成本、提升生產力一說抱懷疑態度。

未有足夠誘因吸引僱主

他更強調,香港是個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系,受到工作性質的規限,香港大部分僱員都不適合「在家工作」,例如從事旅遊業、酒店業、飲食業、零售業、醫護行業或紀律部隊等,難以將工作帶回家做;加本港的企業絕大部分為中小企,大部分僱員都是中小企僱員,公司亦缺乏人力物力、資源去安排和推行長久的措施。

「大家回想在疫情嚴峻時,很多服務受阻,極為不便。打工仔當然想『在家工作』,但實際若要順利執行,需要很多其他配套。」因此林敬新博士認為長遠而言,未有足夠誘因令僱主推行混合式工作。

疫情引起職場變革

混合式工作會否成為職場新趨勢?本港僱員適不適合遠混合辦公模式?辦公室與遙距工作之間的平衡如何拿捏?這場全球的工作實驗仍在進行中……要作出判斷,大概為時尚早,長遠而言企業會否受根深柢固的工作文化影響,不由自主地恢復舊有做法,亦很值得觀察。不過無論如何,疫情的確重塑了職場,引起職場的大變革,為僱主和僱員帶來全新的思維。

人生目標重新排序

今年4月,美國「炒老闆魷魚」的總人數有400萬,打破歷來紀錄,經濟學家稱之為「大辭職」(Great Resignation)。及後熱潮升溫,辭職人數繼續增加,而且類似情況亦在其他國家出現。微軟於今年3月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全球有大約41%僱員打算今年內「遞信」。以澳洲為例,Digital Finance Analytics 9月做的調查顯示,5.2 萬名受訪澳洲人當中,大約25%考慮辭職,由各行各業各職級,由高管到前綫銷售都在蘊釀辭職潮。

提出「大辭職潮」一詞的美國德州農工大學梅斯商學院管理學副教授安Anthony Klotz指,疫情讓許多人經歷人生重大變故,不管是親友罹病甚至離世,帶動人們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排序,甚至激發「人生只能活一次」 (YOLO,You only live once)、「把握當下實現夢想」的衝動,決定脫離固定職場,去體驗甚至創業。

僱主與僱員的權力遊戲出現轉變

另外,疫情下的遙距工作模式實驗,也讓大家發現,工作不是在辦公室才能完成,又令人反思工作的意義、未來的職涯選擇等。當疫情緩和,企業想員工回到辦公室工作,嚐過「在家工作」滋味的「打工仔」自然不願意。在英國,調查機構Momentive最新研究 指,52%受訪者表明,若僱主要求他們回復全職工作,要到辦公室坐足至少8小時,就寧願辭職;11%表示會當場辭職;40%對重返辦公室做全職感到遲疑。早已習慣混合式工作的更有60%不大願意重返舊模式,他們對僱主的期望亦更高,42%受訪者認為應該每周工作4天,41%受訪者希望假期無上限。

行為科學家Aaron McEwan甚至表 示,僱主與僱員之間的權力遊戲終於出現轉變,後者形勢愈來愈好,一場根本性的社會重塑已經展開。以往一份具吸引力的薪金加上尚算舒適的辦公室足以留住員工,但在今日,大家都不想只被視為工人,只講工作滿足感已不足夠,因為大家想要的是豐富、充實的人生。

Z 世代領軍變革

一場疫情推動了職場的大變革,這場變革更由 Z 世代(1996-2012年出生)領軍。Z世代成長於超連結世界,手機比電腦重要,講求即時的滿足感。他們剛入職場不久,平均留在一個工作崗位的時間為2年3個月。對這班年輕人而言,改變舊價值、文化,忠於自己,尋找意義,比起無止境追逐成就名位來得重要。當他們發現所處崗位同自己理念不同,會勇於離開原有的舒適圈。

LinkedIn CEO Ryan Roslansky表示,公司團隊追蹤旗下近8億會員的轉工動向,發現今年轉工量按年上升54%,當中以年輕人佔最多,Z世代的轉工量比去年同期增加80%,千禧世代增加50%,X世代增加31%,但嬰兒潮一代只增加了5%。

(系列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