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出伙伴合作計劃獎:希慎都市農圃 - 希慎興業有限公司×香港有機生活發展基金

在都市人眼中,田園生活恍似遙不可及,農夫一職背後的重擔更看似千斤重。近十年興起的「都市農業」概念,在地少人多、土地資源緊絀的香港,逐漸糅合都市元素,採取「垂直種植模式」,充分利用空間,拓展耕種的可能性。其中希慎廣場將38樓天台化身為「希慎都市農圃」,推廣有機耕種、城市綠化,頓成鬧市的空中綠洲。

追溯至1923年,利希慎購入位於「銅鑼灣東角」的土地,逐漸演變成現時的利園區,坐落於香港最繁忙的地區—銅鑼灣的中心地帶。而在2012年,希慎興業於利園的北面建成樓高204米的摩天大廈希慎廣場,隨之在天台闢建佔地8,000平方呎的城市田園,由香港有機生活發展基金(SEED)管理及統籌。「要運作一個天台農圃,事先必要硬件的準備,例如大廈的結構要有良好的規劃及強化工作,以容許真正在地面上耕種。其次要有心理上的準備:這是一個長期的企劃,如同農作物的收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於是我們找來SEED提供專業的農場營運及農耕指導,共同推動本地農業發展新模式。雙方合作至今逾10年,一同見證着希慎都市農圃的成長。」希慎興業企業傳訊總經理董彥鈞說。

城市綠化計劃 實踐有機生活

天台農圃原初僅是一個城市綠化計劃,期望在天台種植幫助緩減熱島效應,後來希慎構思加入社區共融的元素,供不同持份者活用土地資源、共享其成,包括希慎的員工、利園區的購物常客會員、銅鑼灣的上班族、街坊、學校及慈善機構等,藉此宣揚都市農業,傳承農耕知識。香港有機生活發展基金項目經理蘇麗敏分享:「我們認為城鄉的資訊互動,在推動本地農業發展層面上非常重要,因而嘗試發展出都市農圃體系,建立城市綠化空間,讓都市人不用長途跋涉到鄉郊就能體驗農耕活學,透過認識食物的生產來源及途徑,實踐綠色及有機生活,尋找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的方式。」

人情味小社區 延伸都市農墟

過去10年,「希慎都市農圃」遊走在實踐與實驗之間,在運作模式及配套上亦屢遇挑戰。希慎興業企業傳訊總經理董彥鈞直言:「近年極端天氣難測,香港雨季的颱風暴雨曾令農圃失收,團隊獲得SEED、農夫及參加者的意見回饋後,積極聯繫物管進行完善工程,包括改良疏水及電力系統、增設儲物設備。近年疫情亦影響工作坊及公眾教育,所幸希慎多年來與農夫、參加者建立了一定互信和默契,部分希慎員工及參加者自組義工團,輪更維持農圃日常運作,更活用農圃所學傳承農耕知識,建立出一個富人情味的小社區。」

農圃除了種植時令作物,亦會規劃部分農田進行實驗性耕種,發掘都市種植的新可能,更會「farm to table」烹煮即摘瓜菜,感受食材鮮味。農圃在這個高壓鬧市中,讓人感受到農耕的滿足感,供人們洗滌心靈、暫離煩囂。為了幫助本地農夫展現耕種成果,希慎與SEED再度攜手,舉辦每月一次的「利園都市農墟」,將都市農業連結本地農夫及農產品單位,讓市民在這個城市綠洲一嚐本地農作物,了解農夫日曬雨淋的堅持與辛酸、所肩負的環境保育使命,以及食物安全供應的理念,藉以推廣社區支持農業概念,並帶來穩定的大眾教育及銷售渠道,未來進一步推動本地可持續農業發展。

天台農圃在高壓的鬧市建成了一處洗滌心靈、暫離煩囂的綠洲,亦是饒富人情味的小社區。

施與受同樣有福

商界和社福界跨界合作,發揮出1+1大於2的能量去解決社會問題。企業義工、計劃的受惠者同樣有所得着,一起看看他們的分享。

「我和仔仔璟軒透過工作坊了解到有機耕作的運作和特色,更通過親力親為的農耕體驗,深深體會『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希望小朋友除了主流學習外,也有一個地方可以自由探索、學習,帶來不一樣的親子體驗。」
參加者 Emily Yim

「2018年春耕至今,感激公司提供資源,讓我和家人享受到交通便利且天然的有機耕種樂。印象最深刻的是2019年的冬季,落種子時已經要預備蚊紗防蟲,10月的白蘿蔔苗又遇上芽蟲災,但最後幸運仍能收穫美味的白蘿蔔及蔬菜!」
希慎員工 Helen Yau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