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2年到2020年,企業社會責任(CSR)從微小的一點力量到跨界合作,感染到的人愈來愈多。CSR不再只是捐助;更出現了多元化、具影響力的案例,更融入企業的發展布局和願景。一代新人將信念發揚光大,而CSR也隨着時代演變而一同共改變。

創新者

創新綫上平台回應社會痛點 捐贈配對一條龍

疫情下百物騰貴,社區更一度出現物資搶購潮,令社會各界及基層百上加斤。由新世界發展以愛策動的首個大型捐贈配對平台「Share for Good 愛互送」,讓善心人可以透過網上平台及應用程式捐贈物資或捐款代購,迅速配對受惠機構,包括仁濟醫院等共60間非牟利機構參與,更聯同物流公司Lalamove和順豐香港,精準高效地把物資送抵有需要人士的手上。

「Share for Good 是一個因應疫情而生的創造共享價值(CSV)計劃,源於第五波疫情時寒流襲港,新世界發展即時向公立醫院捐贈暖爐,為病者及醫護人員禦寒送暖。同時間,不少長期合作的公司亦期望加入抗疫支援行動,因而促成平台的誕生。其中,新世界發展擔當着統籌及平台研發的角色,仁濟醫院則從中分享物資派送的經驗及協助連繫有需要人士,再交由Lalamove及順豐香港承擔物流運輸,並聯合Share for Good的員工及義工將物資送抵受惠人士的手上。各單位透過善用企業本身的服務或捐贈合適的物資,達至回饋社會的企業責任。」新世界發展傳訊部總監溫師雁說。

「Share for Good」平台聯同合作伙伴,精準高效地把物資送抵有需要人士的手上。

因時制宜 回應社會需求

平台成立初期,最大的難關在於平台開發的技術支援,尤其當中涉及捐款收受及網上認證,全賴企業IT團隊的專業及過往物資捐贈的經驗,最終平台由構思至推出僅花3星期時間便能投入社群服務。溫師雁補充:「因時制宜下,平台捐贈物品的種類由原先的口罩、快速檢測包等轉為糧食援助,貼地應對持續的失業率及經濟蕭條。未來平台更銳意統籌不同的學習資源,支援經濟家庭狀況有困難的基層學童及青少年。」

照顧弱勢社群需要 持續改良讀唇友善口罩

疫情爆發之初,市場僅有的「讀唇友善」口罩由美國生產,防護能力也只有1級。福幼基金會夥拍擁有逾20年口罩生產經驗的弓立醫療,專門為港人生產設計造型適合亞洲人,防護能力更佳的口罩。這款口罩加入耳帶調節專利設計,方便用家自行調節,減少口罩不貼服的情況。

福幼基金會總幹事陳敏樂指,在疫情初期派發防疫物資時,了解到聽障人士戴上口罩看不到口形和表情,難以溝通,嚴重影響生活。福幼基金會就決定物色本地的廠家生產。「很感恩可以遇到弓立醫療,他們很有心,投入了很多人力和資源生產這款口罩,幫助被社會忽視的弱勢社群。」

陳敏樂期望有更多前綫銷售員工使用 「讀唇友善」口罩,照顧弱勢社群的需要。

弓立醫療營銷總監李焯威指,當時團隊不單單想要生產有透明窗的口罩,更想提升口罩的防護程度、防霧效果,因此在物料、口罩外觀、膠片縫接等方面反覆試驗。「另一困難是內地廠房的口罩生產綫不兼容讀唇友善口罩,所以團隊要由零開始設計機器和生產綫。最終在半年內,成功將概念變成產品。」

李焯威指這一次的合作令公司認識到被社會忽視的群體的需要。

持續改良口罩 盼社區重現笑容

福幼基金會除了將「讀唇友善」口罩捐贈給19個服務聽障人士的社福機構及學校,也會收集用家的意見。弓立醫療的團隊亦精益求精,不斷改良和提升用家體驗,在福幼基金會聯繫下與膠片生產商勉勵龍合作,第二代的口罩採用全新專利抗菌防霧塗層InvisiArma透明膠片,令防霧效果更佳。李焯威透露:「我們正密鑼緊鼓地研發小朋友使用的『讀唇友善』口罩,希望可以在今年內推出。」

抗疫兩年多,陳敏樂希望「讀唇友善」口罩,能夠在社區分享更多愛和笑容,及喚起大眾對弱勢社群的關注。

繼承者

繼承前人道路 摸索中覓成功感

大學修讀商科,但愛好自然的陳君樂(Gordon)對於純商業工作興趣不大。大三那年修讀CSR選修科就令他眼前一亮:原來營商除了盈利,更可以回饋社會、保護環境。「我很記得一個案例是行山用品品牌在經營過程注入環保元素,讓我了解到CSR和可持續發展並不單單是慈善捐款,而是更具策略性。」

在紐西蘭交流時,修讀旅遊課更讓Gordon認識到當地旅遊業如何與文化傳承、環境保育、關注少數族裔等緊密聯繫。他亦曾在一間NGO實習,潛移默化下,他對CSR及可持續發展更感興趣。

陳君樂表示從事可持續發展相關工作後,多了同輩向他了解行業的資訊,想要投行這個行業。

認清發展方向 為未來鋪路

Gordon經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舉辦的專業創未來計劃(PROcruit C)加入到一間大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部門。初入職場,他設想大型企業架構完善,工作有系統;現實是部門新成立,挑戰重重,要與其他部門和持份者慢慢磨合。「有很多工作也是慢慢摸索,邊做邊學。新上任的部門主管為我們提供了長遠的方向,如何達至可持續發展目標,不再像盲頭烏蠅般亂撞。」

這一年的工作充滿變數,但Gordon卻享受轉變帶來的各種挑戰。他曾參與策劃一個為期兩個月、關注精神健康的大型活動,與不同持份者、同事磋商協作,增長見識之餘,也充滿成功感。「最初,我以為畢業後會由簡單行政工作開始,慢慢發掘自己的路向。但PROcruit C計劃讓我找到自己想要深入發展的方向,衣食住行每一件事也與可持續發展有關,這個範疇仍有很多我要摸索和學習的地方。」

越洋學習 認識同路人決心

鄭妙然(Maggie)曾經在法國交流,親歷當地企業實踐CSR,令市民在疫情期間安心生活:「我最記得當時LVMH將工廠生產綫改為生產消毒洗手液,免費提供給法國不同機構和醫院。那時才發現企業的力量很大,能為社會製造正面影響力。」Maggie也有感可持續發展不知不覺融入生活,甚至影響身邊的人:「我是半素食者,也會影響到朋友的飲食選擇。可持續發展可以在生活中有很多種形式體現,只是有時未察覺自己已經實踐。」

相互啟發 拓展新視野

Maggie在法國之行認識到CSR和可持續發展這個新興行業,透過PROcruit C計劃,她加入到一間中小企的可持續發展部門。「CSR和可持續發展的工作很多元化,涉及不同工作崗位。這份工作也讓我親身體驗到CSR並不只是一次性的捐贈,可以是持續性,甚至能啟發受助機構和團體,幫助他們可持續地營運。」

鄭妙然認為可持續發展的工作多元化,也能對社會有貢獻,希望能繼續在行業內發展。

她更親身體驗到同事和上司對可持續發展的決心和堅持。「中小企要推動其他合作伙伴或持份者支持可持續發展並不容易,特別是疫情期間。但同事也很有決心,用最大的努力和時間,集合大家的資源去實踐可持續發展。」在同事和上司的身上,Maggie感受到企業在可持續發展路上的使命。她直言自己在未來的職業規劃上,會考慮企業或機構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視程度,希望自己日後的工作能夠對社會有所建設。

累積關愛力量 關顧自然至身心

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社交距離的限制,讓企業和社福社機構迅速應變,以創新、科技來推動CSR。除了各大企業捐贈防疫物資、生活必需品和提供現金援助,一解弱勢社群燃眉之急外,企業更發揮各自的專長,支援社區,例如有連鎖快餐集團在第五波疫情下,為因廚師染疫或被隔離檢疫而有緊急膳食需要的院舍提供餐膳訂購及送貨服務;有銀行慈善基金眼見部分行業失業問題嚴重,捐款支持社會服務機構聘請失業婦女,為他們提供2個月的兼職機會,緩解短期財務負擔。

節能減碳 緩減氣候危機

氣候問題仍然是全球各地關注的重點。你有留意到香港的四季愈來愈不分明嗎?衣櫥裏的大衣可以穿着的日子愈來愈短嗎?你知道2020年香港的酷熱日數和熱夜日數是有記錄以來最高嗎?如果不再採取行動,極端降雨、海平面上升等等的氣候問題會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

氣候議題不能獨善其身。去年舉辦的COP26會議中,多國政府及產業着重規劃2030年為目標的減碳工作,更達成了《格拉斯哥氣候協議》,並首次將「逐步減少化石燃料」寫入最終文件。香港政府也在會議前推出了 《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目標在2035年前減低碳排放總量50%(與2005年水平比較),並在2050年前邁向碳中和。以本港碳排放總量最高的項目發電為例,本港兩大電力公司也積極研究如何在發電過程減碳,並承諾在生產過程逐步減少化石燃料,採用潔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致力推動香港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

關注精神健康 走出疫情低谷

疫情的持續,令社會對精神健康服務的需求不斷上升。根據香港大學「防止自殺預警系統」,在今年3月至5月期間,大部分時間的「自殺風險指數」(自殺早期預警)高於365天平均估值,3月受第5波疫情影響,指數更曾觸及極高風險水平,為兩年內的高峰。在這段時間香港大學也統計出211宗自殺相關報導件,較去年同期多33%。

除了學業、職場壓力之外,兩年多的抗疫路上也令大眾出現抗疫疲勞,或受社交距離措施影響而感到孤單、焦慮。不同的機構也在企業支援下推出或加強情緒支援服務,例如利希慎基金、周大福慈善基金和嘉里集團贊助利民會在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間的「即時通」24小時精神健康守護同行計劃,為情緒受困人士和精神復元人士提供真人接聽的支援服務,更舉辦多個綫上講座及綫上心靈抗疫平台;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在香港董氏慈善基金會捐助下推出「心康您得:疫情心理健康支援計劃」,資助因疫情而受到情緒困擾的基層市民接受心理治療服務。

結語

短短幾年間,香港經歷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社會很需要一股動力重回正軌,修復及治療缺口。而答案也許就是「蝴蝶效應」──「當 一隻蝴蝶輕拍翅膀,在世界另一邊可導致一場龍捲風」。

無論你我在這場「關愛大流行」中扮演何種角色,都要勿忘初心,時刻謹記一個關顧身邊人的微小行動,都可以成為改變社區現狀的巨大能量。如覺得個人力量有限,可從給予身邊人一「點」溫暖開始;若遇上志同道合的協作者,可連成一「綫」發揮更大團隊力量;如大企業有資源,更可從整個社會「面」入手,開展大規模社區計劃。

藉着「商界展關懷」計劃這個跨界協作平台,只要繼續連結各界力量,從「點」、「綫」、「面」將「關愛」推而廣之,社會定能盡快走出逆境,加速復元。

(系列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