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劉麗麗、吳曼詩

輪椅對於殘疾人士或體弱的長者而言,是他們離開家門必要工具。由踏出家門的一刻開始至目的地,一點也不容易。過往不乏討論社區無障礙設施的報道,近年也確實開始興建更多無障礙設施。而在新常態之下,輪椅人士的生活有沒有改變?多元共融的社會需要的是硬件還是軟件?要達致傷健共融,我們還需要走多遠的路?

「四輪」的阻礙

轉角的馬路堆滿了等候的人群,轉燈了,人潮如湧。綠燈很快轉成紅燈,輪椅人士卻被人潮阻擋,難以駛上行人路。行人將目光投注在手機上,降噪的耳機隔絕了聲音,輪椅人士即使早早出聲示意,也可能閃避不及而發生碰撞。

你還有留意到,沿街的地舖大多設有一、兩級台階嗎?有的可以臨時加設斜板,但有時店舖門口太窄,輪椅亦難以駛進。想要進店用膳、購買日用品,輪椅人士能選擇的店舖少之又少。即使順利進店,但一張四人枱可能只能容納兩位輪椅食客,變相令有些食肆不太歡迎輪椅人士光顧。

防疫措施考慮欠周全

自強協會是一個肢體殘障人士及照顧者資源中心,執委張嘉星是輪椅人士。他分享,繁忙時間在中環遇過不少食肆直接拒絕他光顧,往往要等到非繁忙時間或是選擇在連鎖快餐店用膳。輪椅人士子明在居所附近的地舖餐廳用膳時,往往選擇戶外用膳區,因為節省了進店的過程,出入較方便。子明續說:「連鎖快餐店、規劃較完善的商場較大機會容易進出。其實很多酒樓也很方便,但是價錢較貴,難以經常光顧。」

自疫情爆發,張嘉星粗略估計外出用膳的次數減少了8成,他解釋:「在食肆用膳要使用『安心出行』,但我們的動作比較慢,掃瞄二維碼需時,檢查疫苗通行證二維碼的機器、溫度探測器的位置偏高,只考慮到普通人的身高,我們難以自行處理。」此外,輪椅人士中基層和長者數目眾多,未必擁有智能手機,要學習使用全新的設備和應用程式也是難事。「很多包括基本生存權利的活動,在防疫政策下,如不使用手機,我們就無法進行。」張嘉星感慨道。

情願減少外出

再者,外出後,輪椅和鞋履一樣可能將細菌病毒帶回家,若輪椅人士要出入醫院風險則更大,子明直言:「外出之後,我要將輪椅的車架、輪胎全面消毒,再拖地、更衣。」即使清潔完,照顧他的太太有時也會重新清潔,過程繁瑣令他減少外出的意欲。疫情最嚴峻時,太太更不願意他外出,擔心感染風險;被限制外出的子明則心情壓抑。兩人偶有磨擦,照顧者和被照顧者也充滿壓力。

有部分輪椅人士是體弱、長期病患或有其他疾病纏身。自強協會中心主任吳恩兒指,有會員諮詢過幾位醫生的意見後,也未能得到俗稱「免針紙」的醫學豁免證明書,遺憾的是醫生也無法釋除疫苗後遺症的疑慮。獨居的輪椅人士特別擔心接種後或會影響自理能力,因而選擇不接種疫苗。他們的生活習慣和社交活動被疫苗通行證嚴重影響,只能減少外出,獨留在家。

吳恩兒續指,有會員因為確診而被逼送往社區隔離設施隔離,因隔離期間缺乏所需的氣墊床墊或職員定時輔助翻身,導致最後長出褥瘡,現時更要每日清洗傷口,負擔額外的醫療開支,反映當局未能有足夠人手協助被隔離殘疾人士的日常護理,社區隔離設施的無障礙設施亦不足。

自理能力或倒退

疫情爆發初期,政府一度暫停覆診服務或縮短服務時間,張嘉星和子明的覆診日期均被改期。另外,社會福利署在2020年1月29日起幾乎暫停所有長者和殘疾人士日間中心,影響復康治療或日間照顧服務。

從前張嘉星會每周進行物理治療,訓練肢體的控制和協調能力,疫情期間,復康活動被逼暫停,他更因為缺少訓練,令他在洗澡時下肢突然無力導致跌倒,他更無法自行使用浴室的扶手起身,其母和妻子亦無法扶起他,最終需向救護員救助。缺少復康訓練,令殘疾人士自我照顧能力倒退,身體、心理狀況亦轉差。

關注暢通易達

撇除疫情帶來影響,輪椅人士在社區的生活也如前文描述般,或有波折、障礙。近年政府和不同機構開始注重社區的無障礙設施,提倡通用設計。新落成的商場、屋苑等或在出入口設有斜道或自動門、以升降機替代樓梯、備有暢通易達洗手間等。無障礙交通方面,巴士可以降低地台、港鐵會提供活動摺板輔助上車;亦開始引入無障礙的士、低地台小巴。

但這對於殘疾人士來說並未足夠。香港復康會曾經就不同設施、場所以及各項公共交通工具的無障礙程度向大眾及殘疾人士進行調查,發現大眾和殘疾人士的評分有明顯的差距(15%至24%),反映大眾以為能便利殘疾人士的無障礙設施和服務其實未臻完善。

出行仍要漫長等待

以交通為例,子明疫情前經常到西貢郊遊,大抵是因為疫情無法離港,西貢成為港人假日好去處,近期子明苦等了幾班巴士也無法乘搭:車廂站滿了人;輪椅停放位置被雜物或行李霸佔,無法騰出空間。現時的巴士有低地台設計,並設輪椅斜板上落,惟張嘉星指有時車長未有降低車頭位置,以致斜板與行人路仍有一小段距離,駕駛電動輪椅上車時,腳踏或車架容易碰撞而產生損傷,他也曾遇過車長不太熟悉如何為輪椅乘客佩戴安全帶。至於小巴,張嘉星表示現時只有3部低地台小巴行駛,輪椅乘客只能在總站上落車,中間不設停靠站,難以便利輪椅人士的日常生活。

港鐵方面,子明和張嘉星均表示,有時等候活動摺板需時較長,最長試過1小時,原因是每一站只有一位職員及一塊活動摺板,另需要協調各站的時間,以接應乘客下車。該職員也需要負責月台上的突發情況,如有乘客在站內不適而需要優先處理,輪椅人士有機會要較長時間才有人手輔助上落車。

(系列1之3)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