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劉麗麗、吳曼詩

從支援服務機構角度而言,本地的照顧者數量及故事眾多,其中長者安居協會「一線通平安鐘TM」服務主管蕭慧蓮表示,日常傾訴對長者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服務,亦有助減輕照顧者的身心負擔。「一線通管家易®」服務主管許嘉豪亦分享,他們經常都會被長者「捉住唔放傾計」,為長者及照顧者提供了一個傾訴的渠道。

兩人回顧疫情高峰時期,發現很多長者因不清楚最新資訊及政策而求助;另外不少照顧者因壓力、在家辦公等情況,容易和家中長者產生矛盾,雙方因而需要情緒上的支援;普遍獨居長者或雙老照顧亦因應社交距離措施及減少接觸等情況,令家人欠缺食物及物資,更因親人減少探望而少了社交溝通及援助,種種因素均導致很多確診長者或照顧者時常感到無助、徬徨。

為此,「一線通平安鐘TM」在2020年疫情初期,展開「攜手抗疫˙ 傳送平安」特別行動,因應當時口罩等物資缺乏而對長者作主動支援,又在2022年3月動員前綫及義工,展開「疫境同舟一線保平安」行動,主動監測2.6萬名高齡獨居長者身體狀況、派送血氧儀,並教導長者自我監察身體狀況,更協助染疫長者申報快速檢測結果、安排入住隔離設施、協助補給物資和藥物、提 供情緒輔導等。至於「一線通管家易®」則提供實際的陪診及上門照顧服務,許嘉豪補充:「一般而言,長者自己較多預約陪診及清潔服務,他們大多在求診手續、勞動活動上需要幫忙。如果是家人或照顧者預約服務,則較多會選擇上門照顧、復康等服務,因為照顧病患及衰退的長者所需的時間及勞力較大,服務可以減輕到他們的身心壓力。」

疫後長者生活日漸重回正軌,但仍然需要許多日常生活資訊及情緒支援等服務,其中長期病患的照顧服務需求仍然非常殷切,包括上門清潔、復康運動等都大幅上升一倍。數據反映自「一線通管家易®」今年3月1日所推出的手機應用程式,長者及照顧者透過手機預約各項服務數字顯然有所增加。蕭慧蓮續稱:「疫情過後不少長者逐漸活躍起來,故此與生活相關的支援亦相應提升,協會亦在疫後增加主動關顧獨居長者及雙老。至於照顧者方面,協會觀察到腦退化長者的照顧者日常壓力較大,故此亦有針對性的項目支援。」

制定長遠照顧者政策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一直關注照顧者政策和服務的發展,認為社會長遠須制定照顧者政策,尤其是必須盡早識別及支援高風險照顧者,透過整合常規服務及發動社區和跨界別支援照顧者,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財務保障、培訓及知識、照顧者所需資訊和個人發展等需要,比如落實加強社區暫託服務、成立「照顧者社區支援隊」識別和支援高危照顧者家庭、建立照顧者社區互助網絡、設立照顧者為本資訊平台,以及將照顧者津貼試驗計劃恆常化,分擔照顧者壓力。

同時,社會亦應肯定照顧者的身份和貢獻,從而落實以「照顧者本位」的政策和措施,皆因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照顧者或被照顧者,當中照顧者安老扶弱,勞苦功高,應給予更多的尊重、關懷及幫助。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於2022年10月首次舉辦「照顧者支援—政策倡議及服務發展」研討會,凝聚了政府、業界同工、學界、慈善基金及照顧者,互相交流,集思廣益,探討如何發揮社區力量支援照顧者,例如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與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合辦「照顧者」社區應援——好橋招募計劃三項。被挑選草案分別為西貢區社區中心、自強協會及照顧者易達平台,並已進入「行動項目」階段,利用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的原則,為照顧者提供更多社區支援實踐方案。

然而,撇除社會的多向支援及照顧者政策發展藍圖的推進,本地照顧者及被照顧者本身仍要靠自身的力量去克服基礎生活上所遇到的種種困難,包括額外的經濟負擔、工作與照顧日常的平衡、個人期望與心理調節等等。此時,身邊人或職場上的適時體諒與支援則顯得舉輕若重。

為了照顧父親,何小姐在時間管理方面積極作出改變,例如何爸爸需要定期外出覆診時,何小姐就會預早請假。慶幸上司亦體諒和關心她的情況,提供彈性上班的工作環境、合適的工作分配等支援,讓何小姐在職場及生活之間取得平衡,並得以接替姊妹的看顧工作,無形減少了很多工作及日常生活上的壓力。「擔當照顧者是一種長期的身心靈鬥爭,如果旁人能夠給予多一點的同理心,明白及體恤照顧者的需要,已經是一大幫助,比起物質上的支援更為重要。」何小姐如是說。

(系列2之3)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