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顧名思義不只一個S,而是一個可以包含眾多S元素的共同體,如Sustainability(可持續發展)、SDGs(可持續發展目標)、Synergy(持份者協作)、Social Impact(社會創效),Stakeholders Engagement(伙伴關係拓展)等。

這些元素是互相關聯、相互影響。為了達到社會可持續發展,跨界別持份者需要實踐Co-Creation(共創)精神,共同回應各種環境及社會議題所帶來的挑戰。

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 社區中「落地開花」

為了應對氣候變化、貧富懸殊、性別平權等全球議題,2015年聯合國啟動「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提出17項全球政府與企業共同邁向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目標,其中4大目標包括永續城市、社會平等、體面工作、健康福祉,如何在社會各界共同推動下在香港「落地開花」,值得各界加倍關注。

藉由這次「S+共同睇」封面故事,希望能夠喚起社會各界對這些全球議題的關注,並思考如何令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實踐這些理念。只有透過各界共同努力,我們才能實現這些目標,並創造一個更好的「S+」未來。

良好的健康與福祉 全面照顧身心靈

SDG 3──「良好的健康與福祉」(Good Health and Wellbeing)是希望於2030之前能確保健康的生活方式及促進各年齡階層人士的福祉,適用於香港的細項目標包括:

• 透過預防、治療和促進身心健康,降低非傳染性疾病導致的死亡率。

•預防和治療藥物濫用。

•確保普及性健康保健服務,包括家庭計劃、資訊和教育。

• 實現全民健康保障,包括提供金融風險保護,所有人享有優質的基本保健服務和獲得可負擔的基本藥物和疫苗。

•改善早期預警以降低全球健康風險。

談及健康與福祉時,人們通常會首先想到的是身體健康。然而,健康與福祉的涵蓋範圍遠不止於此,它更包括心理健康、社會健康,並與生活質素密切相關。

經歷了三年疫情,市民更加認識到健康與福祉的重要性,致命傳染病來襲不僅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構成威脅,更對心理健康和社會健康產生影響。全城抗疫的經驗讓我們更加明白健康的重要性。疫情帶來的挑戰不僅是身體健康的威脅,更是心理健康的考驗。抗疫措施逐步放寬,大家應該重新審視自己和身邊人的情緒和生活習慣,畢竟有良好的抵抗力和身心健康是對抗疾病的重要元素。

締造精神健康環境 企業擔當重要角色

香港人口密集、生活壓力大,尤其職場,提供社區精神服務支援相當重要,這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2017年政府發表《精神健康檢討報告》,建議實行公眾教育,推廣精神健康,為社會締造關懷的環境;鼓勵研究各種介入計劃,讓服務提供者有實據基礎地去制訂具體辦法;以及在社區和學校提供跨專業的支援,以紓緩專科服務的壓力。

「思健」是怡和集團在香港成立的註冊慈善組織,致力為極需支援的精神健康社群,締造實質且持續的改變。「思健」在香港和新加坡均設辦事處,旨在提升大眾對精神疾病的認知,改變既有觀念,並藉社區協作、怡和網絡,以及籌款和財務支援三方面,推動各類項目,協助提升精神健康水平。

有企業成立慈善組織,致力為極需支援的精神健康社群,締造實質且持續的改變。

除了政府推動,專業人士介入及慈善機構提供相關支援外,社企和藝術家都在這方面作出了貢獻,有社企建立綫上精神健康平台,與本地藝術家合作舉辦展覽,不僅幫助有需要的人士了解如何維護自己的精神健康,也以更有趣的方式讓大眾了解到精神健康的重要性。

跨界拓精神健康支援 提升照顧者社會資源有鑑

近年本港「照顧者」關注度愈來愈高,政府推「與照顧者同行」計劃為前綫物業管理人員提供簡單培訓,教導他們辨識及協助有需要的長者和護老者,另外也有非牟利機構提供各種「照顧者支持服務和平台」,亦有同路人自發組成各種照顧者團體,分享同路人經驗去支援身邊照顧者,包括情緒支援。

社福機構的作用不可忽視,他們在社區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提供照顧者所需的各種資源,商界也在努力提供資源支援照顧者,有物業管理公司策動屋苑推動支援照顧者,透過一系列措施及活動,將社區資源滙聚到屋苑,從而喚起屋民對相關議題的關注;透過不同的培訓、專家講座及推廣活動,向物管人員、居民及照顧者提供基本健康資訊,計劃亦善用屋苑的公共空間,播放教育影片及張貼社區資源小冊子。

有物業管理公司透過一系列措施及活動, 將社區資源滙聚到屋苑,從而喚起屋民對居家安老及照顧者議題的關注。

體面工作和經濟增長 政府牽頭企業提升配套

SDG 8──「體面工作和經濟增長」(Decent Work and Economic Growth)是希望於2030年之前促進共融和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充足及具生產力的就業及每人都獲得合適工作,適用於香港的細項目標包括:

• 通過多樣化經營、技術升級和創新,包括通過關注高附加值和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以實現更高的經濟生產力。

• 推行以發展為導向的政策以支持生產活動、創造體面的就業機會、創業精神、創造力和創新,並鼓勵微型和中小型企業能夠正規化和發展。

• 為所有男性和女性,包括青年和殘疾人,實現全面就業,每個人都有合適具體面的工作,並實現同工同酬。

中小企業是香港經濟的骨幹。佔全港商業機構總數98%以上,聘用員工逾120萬人,佔私人機構僱員人數約45%。政府採用多渠道方式提供支援服務予中小企業,包括中小企業支援與諮詢服務及多項中小企業資助計劃等。

政府亦聯同銀行推出「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由政府提供信貸擔保承擔額讓中小企向銀行申請貸款,旨在協助有需要企業取得融資,應付業務營運及發展需要,有8成、9成及百分百擔保產品可供選擇。作為消費者亦可多留港消費,支持本地小店和相關行業,既幫助本地經濟發展,讓更多人獲得就業機會外,亦可以協助一些傳統行業得以延續。

消費者支持本地小店可讓更多人獲得就業機會外,亦協助一些傳統老店得以延續。

提升工作待遇福利 吸引更多人才

達至體面工作目標,僱主有責任建立一個良好且安全的工作環境和制定公平且具鼓勵性的公司政策,例如設立彈性上班時間、容許員工遙距工作或在家工作,以及額外有薪假期等,此外,全球亦已有很多企業實施4天工作制,這些措施均有助提升同事歸屬感和生產力;而作為同事都有責任推動友善共融的工作文化,讓任何性別、宗教或種族的同事都獲得公平和友善的對待。

以上這些改變不僅可以提高員工的士氣和生產力,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對於公司來說,這是一種投資,它能夠提升公司的人力資源質量,並且在長期中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職涯培訓拓視野 實習促進青年就業

對於青少年就業和職涯培訓,政府、商界和非政府組織都可以提供支援。政府可以透過提供就業指導和培訓,來幫助青少年建立職業規劃和提升就業技能。這些就業指導和培訓能夠幫助青少年了解就業市場的需要,並且為他們的未來做好準備。商界則可以提供實習和就業機會,讓青少年有機會學習和實踐。這些實習和就業機會能夠為青少年提供寶貴的工作經驗,並且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職業網絡。非政府組織則可以透過輔導和支援服務,來幫助青少年克服就業的困難。這些輔導和支援服務能夠提供青少年需要的心理支援,並且幫助他們面對就業過程中的挑戰。

政府在2018年成立了青年發展委員會(青發會),後來進一步成立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民青局),制定整體的青年政策和《青年發展藍圖》,為青年健康成長和多元發展設定政策目標,協助青年選擇合適的學業出路、幫助青年發展事業和向上流動,同時加強與青年溝通並培育其正向思維。得到來自本地及內地企業的參與,舉辦「青年初創實習計劃」及「企業內地與海外暑期實習計劃」,讓更多青年在本地企業及其駐內地和海外的業務進行實習。

「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是一個結合跨界別資源的生涯探索計劃,連結學校、社福機構及商界,建立一個與青年共創、可持續發展的生涯發展體系,協助青少年由在學至工作的過渡能更順暢。「賽馬會專業創未來」計劃則助畢業生提升未來的就業能力及做好職前準備,夥拍有遠見的僱主共同舉辦為期一年的專業見習計劃,提供在職持續培訓機會和專業輔導,以協助畢業生建立專業網絡。

實現體面工作和經濟成長需要政府、商界、和非政府組織的共同努力,只有透過各方的協同合作,我們才能創造出一個更公平、更有生產力的工作環境。

政府制定《青年發展藍圖》,為青年健康成長和多元發展設定政策目標,協助青年選擇合適的出路,促進向上流動並培育其正向思維。

(系列1之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