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 10──「減少不平等」(Reduced Inequalities)是希望在2030年之前減少國內及國與國間的不平等,適用於香港的細項目標包括:

• 到2030年,促進所有人,不論他們的年齡、性別、殘疾、種族、出身、宗教、經濟或其他地位,都能生活在社會、經濟和政治共融的環境中。

• 確保機會平等並減少結果不平等,包括消除歧視性法律、政策和做法,並促相關方面的適合立法、政策和行動。

• 採取政策,尤其是財政、工資和社會保障政策,逐步實現更大程度的平等。

香港作為先進經濟體,生活步伐急促,事事以競爭力為先,壓縮了弱勢社群向上流的機會。以殘疾人士為例,現時香港有不同的機構和組織為殘疾人士提供訓練和培訓,讓他們具備相關技能,協助他們在公開市場就業,平等機會委員會也一直鼓勵企業實施比法例要求更高的政策,並採取平等、包容的就業策略,讓它們長遠能夠建立和維持競爭優勢,但聘用殘疾人士以政府部門及非牟利機構居多,私人企業應可行多一步,打造無障礙共融職場,以發揮他們的潛能。

協助融入社區 助覓理想工作

同一情況,亦適用於少數族裔。佔本地人口逾8%的少數族裔,部分在香港生活了一段長時間,有些甚至在香港土生土長。不過,至今依然有不少少數族裔因文化和語言差異而未能完全融入香港,在生活上遇到不少困難,就業便是一例。

要打破少數族裔只適合從事「3Ds」即厭惡性(Dirty)、危險性高(Dangerous)、及體力勞動工作(Demeaning/Demanding)工種的既定印象,企業可發揮牽頭作用,開放懷抱聘用更多少數族裔從事須融入社區的工種,並且願意在招聘及工作上為他們作出改變。不少大型機構如巴士公司、發展商、建築公司、鐵路公司及社福機場,均有主動聘請少數族裔。少數族裔本身有其優勢,他們普偏具備良好英語能力,企業應擴闊其工作機會,借助少數族裔網絡招募新人亦能有助應對人才短缺問題。

不少大型機構及企業主動聘請少數族裔。

支援基層學童 集社區力量發揮潛能

香港貧窮懸殊情況嚴重,據政府2021年底發布的《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2020年香港貧窮人口高達165.3萬,貧窮率達23.6%,在此背景下,跨代貧窮令人擔憂。

近年經常聽到「贏在起跑綫」的說法,成長於較富裕家庭的學生較容易得到機會;基層學生要向上流卻需要克服眾多難關,他們因為資源不足及家庭經濟背景,坊間有社區機構主動提供支援。「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屬慈善機構,招募社會各界有心人成為義務導師,為有經濟困難的弱勢學童提供免費學習支援,包括一對一補習、學前班、學術班、才藝班及課外活動等。「一團火義補計劃」透過招募義務導師,長期陪伴基層學生,提供義務補習及成長活動,培育他們成為領袖及知識份子,致力打破跨代貧窮。

慈善機構招募社會各界有心人成為義務導師,為有經濟困難的弱勢學童提供線上線下的免費學習支援。

任何人都有其可塑性,有其獨有的天贓,只要換個位置、換個角度,我們可以看到的不再是文化差異、不是身體障礙,而是不同的才能,我們應多以「人才發展」的角度出發,從不同群體發掘新潛力、新資源。

可持續城市和社區 能源轉型、綠色環境及環保建築

SDG 11──「可持續城市和社區」(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是希望於2030年之前能夠建設共融、安全、能抵禦災害及可持續的城市和人類居所,適用於香港的細項目標包括:

•提供安全、可負擔和可持續的交通運輸系統,改善道路安全,擴大公共交通。

•加強共融和可持續的城市建設和發展。

•減少災害造成的影響,包括環境傷害、人命傷亡和經濟損失。

•提供安全、共融、無障礙和綠色的公共空間。

在實現可持續城市的過程中,廢物管理是重要議題之一。香港已開始實施垃圾徵費和管制即棄塑膠產品政策,這些政策的實施不只是為了解決垃圾過剩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鼓勵市民減少廢物的產生,並且盡量循環使用資源,實踐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理念。而這需要政府政策引導,社區的倡議,以及初創企業創新,以及商界的支援,更需要消費者的參與,例如一些社企已經提供換物和共享平台,消費者可以將自己不需要的物品交換成自己需要的。

加快能源轉型 邁向出行零排放

建設宜居城市,穩定的電力供應必不可少。目前香港的發電主要依靠天然氣、核能及燃煤,以中電2020年發電燃料比例為例,燃氣佔48%、核能佔36%、煤佔15%、可再生能源則只佔1%。雖然燃氣相對燃煤發電潔淨,但要達致2050年碳中和目標,必須更廣泛使用零碳能源,當中核能雖屬零排放,但核廢料與安全議題仍具爭議。《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便提出要於2035年或之前把可再生能源在發電燃料組合中所佔的比例提升至7.5%至10%。

交通運輸方面,香港在「電動車首次登記稅寬減安排」政策推動下,香港電動私家車佔新登記私家車的比率由2019年的6.3%,升至2023年的64.1%,取得顯著成效。然而,商用車輛市場仍有待努力,政府擬於2025年或之前公布推動電動公共交通工具及商用車的路線圖,推動更多電動巴士及的士品牌進入香港市場,例如今年2月全港首架氫能雙層巴士已投入服務,於社區中行走。

巴士公司引入全港首架氫能雙層巴士,現已投入服務。

升級充電網絡 應用綠色建築技術

商用車轉型以外,電動車普及的另一個關鍵是充電網絡。政府容許修改油站地契條款,以為現有油站運營商提供誘因加裝電動車充電設施;發展商陸續於商場及旗下物業安裝充電站,坊間亦有不少初創公司,為屋苑推廣車位加裝充電功能。政府、商用車隊、初創及消費者需要共同努力,推動電動車和公共交通的普及,以實現低碳城市。

政府、油公司、初創及發展商,共同推動電動車充電網絡發展。

建築界正積極推進綠色建築的發展,例如近年取得「綠建環評(BEAM Plus)」認證的住宅及商業物業愈來愈普及,致力提高建築物的能源效益並減少碳排放。實現綠色建築需要房地產行業參與,也需要初創企業的技術創新,亦有銀行亦因應推出綠色按揭計劃,令置業人士也能作出支持。

要實現永續城市目標,需要不同的持份者共同努力,讓香港在經濟、社會和環境三方面都能達到可持續發展。

(系列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