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人口老化,安老服務的供應日趨緊張,要讓長者居家安老,「護老者」支援服務不可輕視。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以鄰舍互助形式,連結黃大仙區內的社區力量,並與屈臣氏集團合作,透過對方在保健方面的專長,為護老者的家庭提供更多支援服務。

據政府推算,到了2036年,65歲及以上長者的數目將增至237萬,屆時約每3位港人就有1位是長者。現時護老者的角色多數由家中子女擔當,但他們或需要獨力照料年邁父母,工作繁忙加上缺乏護老資訊,增加了疏忽照顧造成意外的風險。

「樓長制」增社區護老人手

自2011年起,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彩虹長者綜合服務中心獲「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資助,先後推行「活出彩虹」社區關愛行動(2011-14年)及「喜安心」計劃(2015-18年),依樓宇劃分小社區,招募街坊成為「樓長」,由他們把護老資訊帶入社區,及以具體行動支援區內長者。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長者服務部部門主管麥麗娥表示,彩虹邨內兩成半人口是長者,「樓長」可發揮護老者的作用,幫忙照顧鄰舍長者。

現時單計彩虹邨已有61位「樓長」。麥麗娥坦言,比起從機構層面接觸長者,「樓長制」來得更有效。「透過『樓長』及義工的定期探訪,我們可以得知長者的情況。試過有位患腦退化症的老人家長時間沒有來中心,上門探訪也無人應門,後來『樓長』從屋邨保安口中得悉該位長者入了醫院,我們才能跟進其情況。」除了獨特的「樓長制」,計劃亦會舉辦旅行及其他活動,讓老人家與社會保持接觸。

屈臣氏集團的義工會陪同長者走出社區,讓老人家與社會保持接觸。

現時單計彩虹邨已有61位「樓長」。麥麗娥坦言,比起從機構層面接觸長者,「樓長制」來得更有效。「透過『樓長』及義工的定期探訪,我們可以得知長者的情況。試過有位患腦退化症的老人家長時間沒有來中心,上門探訪也無人應門,後來『樓長』從屋邨保安口中得悉該位長者入了醫院,我們才能跟進其情況。」除了獨特的「樓長制」,計劃亦會舉辦旅行及其他活動,讓老人家與社會保持接觸。

保健資訊落區 利長者健康管理

屈臣氏集團在2013年開始參與計劃,與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合作。屈臣氏集團企業傳訊主管李民漢表示,集團留意到香港人口老化的趨勢,希望在長者服務方面出一分力,與處方理念相同,雙方一拍即合。

最初屈臣氏集團由參與活動開始做起,後來更憑藉其業務專長及網絡,安排集團的藥劑師、營養師、中醫師及義工落區,向長者講解保健資訊,參加過計劃的員工數目至今已累積至170人次。李民漢認為,CSR工作不是一次性的活動,而是能夠運用企業的專長持續貢獻社區。「我們旗下不同的業務各有專長,在集團內部也能發揮協同效應,將各種專業技能應用於社區,增加社會資本。」

李民漢又強調,要向長者傳達專業知識,親身的體驗和實踐必不可少。他舉例指,屈臣氏集團會安排營養師向長者講解何謂健康飲食,同時安排長者與義工到訪集團旗下的Taste超級市場,即場揀選健康食材,加深長者對健康飲食的了解。

李民漢(右)陪同長者到訪Taste超級市場,並向他們傳達健康飲食的資訊。

基層網絡︰細化服務重要條件

對於商界及社福界合作推行CSR,麥麗娥認為商界夥伴很專業,他們不但眼光開闊,而且辦事效率高,「屈臣氏是一有想法便很快去實行,這樣可以為計劃做得更多。」她更笑言,社工有着「長氣」這一職業病,往往考慮很多,故合作初期需要互相遷就。

屈臣氏集團曾推動多個成功的CSR活動,但李民漢直言「單打獨鬥」收效比不上借助社福機構的社區網絡,「即使我們有資源,也要經處方的網絡才能接觸到受眾。」他期望藉着跨界合作,為社區帶來有質素的長者服務,「我們希望在社區建立更多資源,不是舉辦一次講座而已,更想為社區帶來人情味。」

談到「喜安心」計劃的未來動向,麥麗娥表示,由於長者在家居跌倒的個案有所增加,故希望日後能在計劃中加入家居防跌的內容,並透過「樓長」宣傳有關知識,李民漢更指屈臣氏集團可運用自身專長加以配合,如派出屈臣氏田徑會的運動員及物理治療師,教導長者有關防跌的知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