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周宇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早前發布的調查報告,在疫情爆發的第一年,全球焦慮與抑鬱的患病率大幅增加了25%。這場疫情導致的社會隔離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令人們在工作、尋求親人支持以及參與社區活動方面受到限制。此外,孤獨、自己和親人遭受感染、痛苦及死亡的恐懼、喪親之痛以及經濟上的擔憂也被認為是導致焦慮和抑鬱的壓力源。

根據「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在2020年和2021年,港人的精神健康指數未達合格水平,過半數受訪者精神健康指數不合格。而且三分之一受訪者指出,疫情對其精神健康造成非常大或頗大的負面影響。今年的情況更為嚴重,第五波疫情下,香港人受不安、焦慮、憤怒、無力感困擾,壓力爆煲,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總幹事曾展國指,「第五波疫情令到整個社會陷入困境,經濟狀況比疫情初期差得多,而政府政策令市民手足無措,社會氣氛非常慘淡,市民情緒亦因而惡化。」他更指,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的24小時情緒支援熱綫接獲與疫情相關求助飈升,今年首兩個月有272宗,相當於去年全年655宗的4成。

社會瀰漫負面情緒,恒生銀行特別與香港家庭福利會合作,開設抗疫及情緒支援熱綫,為在疫情中出現憂慮或受情緒困擾人士及照顧者提供心理支援服務,以及相關的健康和抗疫資訊。而在南豐集團一系列的抗疫措施中,亦包括向約2,000名物業管理工作人員提供情緒支援熱綫服務,集團的社區項目「世界之約」則將推出休閒教育網上頻道,提供多化的教育娛樂節目及以身心靈為主題的綫上課程。

疫情成 ESG催化劑

「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相信很多人對CSR概念並不陌生,企業會透過慈善捐款、參與義務工作、關心員工、推行環保措施等不同方式回饋社會。時至今日,這個概念已在本港商界紥根,將CSR融入企業發展策略,有系統地實踐CSR,並積極審視CSR的成效,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助社會走向可持續發展。

同樣從商業向善的理念出發,ESG(Environment 環境、Social 社會、Governance 公司治理)是繼CSR之後更具體衡量企業道德的指標,疫情更成為ESG的催化劑,促使更多企業思考他們與環境的關係以及他們在社會中的角色。

企業考慮ESG因素令公司更能有效作資源分配、風險管理,也可提高聲譽與可持續盈利,增強認受性和企業競爭力,愈來愈多企業考慮整頓業務或是轉型時,把可持續發展素納入長遠策略中,根據《2021年KPMG全球CEO前瞻大調查》報告,63%的領導者在全球環境充滿變數的情況下將更加重視ESG。

另外到了後疫情時代,相信ESG投資將更受青睞。根據MSCI 2021年《全球機構投資人調查》報告顯示,有77%的投資者表示會「大幅」或 「適度」增加ESG投資。預期到2036年,全球ESG相關基金規模將大幅成長至150兆美元。

ESG中的S受重視

由於氣候變遷、全球暖化問題日益嚴重,過往在探討ESG議題時,對於「E」 (環境問題)的關注度遠高於「S」(社會問題)。尤 其是在歐洲和亞太地區,政府意識到應對氣候危機的迫切性,相繼作出淨零排放的承諾,一場以低碳轉型為核心的新經濟正在成為全球趨勢,亦將帶動更多資本流向綠色低碳領域。

疫情威脅着全球經濟和人類的健康,也對社會上的弱勢階層造成諸多難以克服的困境,而大幅度的裁員,也造成高失業率,進而加劇經濟危機。在此期間,正是企業展示ESG原則(尤其是社會層面),以商業模式緩解危機、解決不平等的最佳時刻。

(系列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