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香港出現人才不足的問題,應對之法除輸入外勞外,是否可發掘及釋放潛在勞動力,例如透過多方協作,推動少數族裔及失業人士投入就業市場,相信此舉有助提供持續的人才供應,提升香港競爭力及經濟增長動能。

創革者激發新意念 讓無家者重拾生活動力

無家者是社會中容易被忽略的一群,他們其實具工作能力,但卻又無法在職場中找到足以支撐生活的工作。何偉圻(Ricky)是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社工,處理過無數無家者個案:「在社福界多年,一直期望在自身工作之上創造新的價值及效益,故一直在思考如何以嶄新方式服務無家者,促成一些正向改變。」

「社會福利機構創革者培育計劃」學員何偉圻(Ricky)。

因緣際會下,Ricky參與了社聯舉辦的「社會福利機構創革者培育計劃」(下稱創革者),最終找到突破口。「與以往社福機構提供的培訓不同,『創革者』並不教授社工技巧、介入手法,而是創造共創平台讓各持份者坐在一起,透過設計思維工作坊等活動,共同探討社會議題,以創新方式回應議題的『痛點』,計劃更提供『意念實踐基金』作起動資金,讓我能與共創伙伴實現新點子。」當時Ricky獲安排到接待機構「香港有機生活發展基金」(SEED)進行影子實習,令他認識本地農業發展,並對社會服務有了全新視角。

耕種具療癒作用 與不同人群互動

農耕令身為城市人的他有很大啟發。「我發現耕種非常療癒,從播種到灌溉,再透過陽光照射,看到農作物每天生長一點點,使人產生平靜、舒服、輕鬆愉快與成就感等正向情緒。」

Ricky腦海中閃過一個想法──不妨試試用耕種來改善無家者的身心靈狀態。透過自己的雙手耕種,除了找回尊嚴,也能在播種到收成的過程中,讓他們肯定自己的付出,這些點滴會在無家者心中逐漸累積自信,成為重投社會的關鍵。

完成實習後,Ricky與SEED繼續合作,安排一些無家者走進農地,透過耕種重拾生活動力。「最初只是嘗試一下,想不到有不少無家者對此產生興趣,更加入SEED成為兼職員工,每周固定到農地工作。要知道中心主要服務深水埗區,農地則在新界偏遠地區,一大早便要落田工作,絕對是一件不簡單的事。」

看到小有成果,SEED嘗試申請社創基金舉辦「共農友里」項目,與Ricky的機構攜手共作,為更多無家者提供培訓及農耕實踐探索活動,現時每次有約20名無家者固定參與,相比中心其他活動,出席率可謂相當高。「共農友里」讓無家者成為農地的持份者之一,在那裡與不同人群互動,他希望這次成功經驗只是一個開端,日後有更多機構發揮共創思維,協助更多弱勢社群重投社會。

「共農友里」計劃讓無家者藉參與農務重拾生活動力。

充權少數族裔助人自助 解鎖62萬人新動力

香港作為一個多元化社會,少數族裔群體是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根據2021年人口普查,香港有近62萬少數族裔人士,佔總人口約8.4%。社會若能善用他們的力量,無論是在社區或人才發展都是一股新動力。

由嘉道理慈善基金會資助,社聯策劃的「少數族裔適應、融入與種族共融計劃」(Project for Adaptation, Inclusion and Social integr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下稱PRAISE)採取自下而上、以人為本及以家庭為基礎的模式,鼓勵不同年齡層的少數族裔為其社區帶來改變,達至充權的主要目的,計劃致力促進少數族裔與社會各重要持分者交流,以幫助他們融入社群。

談到計劃源起,嘉道理慈善基金會中國及香港首席項目官李健民(Ronald)表示:「我們進行過研究,發現本地有不少以少數族裔為對象的服務,但資源較為分散,更重要的是基於社會服務的資助形式限制,令服務欠缺持續支援,於是我們與社聯表達意願,希望透過與合適的單位合作,共創一個與別不同的社區項目。」

嘉道理慈善基金會中國及香港首席項目官李健民。

有別於少數族裔=受助者的傳統觀念,PRAISE以家庭及年青人為出發點,葵青區及元朗區的社區中心作為試點,培育了109位青年領袖大使和61多個模範家庭成為「Change Agents」,藉着賦權提升參與度,包括提供新來港適應計劃、健康檢查及講座、照顧家庭需要,以至青年及就業支援等服務,亦讓少數族裔青年任教中心補習班,務求讓不同年齡層的少數族裔主動為自己和社區帶來改變。

本年3月份PRAISE 在中環街市舉辦了成果展及嘉許禮,展示少數族裔努力融入香港和所帶來的貢獻,讓他們被更多人看見。

聚焦參與者真實感受 企業網絡助拓就業支援

Ronald坦言,基金會作為資金提供者,初期與各參與者亦需要時間磨合:「社會服務仍有很多框框,即使有資助,亦不容易讓大家都願意多行一步,因此溝通非常重要。」好像基金會除了要求合作方提供服務使用數據外,Ronald認為有些價值並非從數據中可反映出來:「我們會主動參與焦點小組(Focus Group)與家訪活動,聆聽參與家庭對計劃的意見,以及參與前後的改變,另外我們也重視女性賦權,因而特別關注計劃為婦女帶來的改變。」Ronald更提到,PRAISE有效運用「商界展關懷」企業伙伴網絡,包括巴士公司、酒店、地產代理等,為具才能的少數族裔提供企業探訪、職場實習,甚至工作機會,產生更多共創成效。

PRAISE計劃透過連繫企業伙伴,為少數族裔提供企業參觀及實習機會。

為期3年的先導計劃,早前在中環街市舉辦了成果展及嘉許禮,向社區人士展示少數族裔努力融入香港和所帶來的貢獻,讓他們被更多人看見。Ronald表示,改變需要時間蘊釀,共創團隊會汲取先導計劃中各個持份者的意見後,接下來會作出合適調整,並以十年為目標,使之能更有效連結少數族裔的社群,共建真正和諧平等的社會。

發揮跨界別社創力量 為特定社群賦權充能

跨界別社創力量往往能帶來創新的視角和解決方案,能更準確地回應社會特定社群的挑戰與需求,其中社會企業具靈活性,透過連繫社會上不同持份者,將各種專業知識和技能整合,賦權特定社群,讓他們在社會中發揮更大作用,從而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和自我實現的機會。

視障人士打破屏障 從欣賞藝術與大自然開始

日常環境中,超過8成資訊都是以視覺方式傳遞,主要是動態的影片或靜止的圖像,但只有少量的工具可幫助視障人士接收這些資訊。社企Beyond Vision Projects(BVP)的創辦人及行政總裁Rico Chan致力將色彩帶進視障人士的世界,創辦社企,以獨特的「觸感─聽覺」互動系統(TAIS),以及觸感圖像詞彙系統(TVVS),讓視障人士能夠透過觸覺,「看到」多采多姿的美好事物,包括藝術畫作及美麗的大自然。

社企Beyond Vision Projects 創辦人及行政總裁Rico Chan。

BVP相信獲取藝術和文化的視覺資訊是一項普世人權,他們通過創新的觸感工具及培訓,使視障人士能夠積極參與藝術和文化活動,激發其創造力和學習興趣。Rico補充,在過往舉辦過的藝術欣賞項目中,觀察到視障人士只要加以輔助,都可以發揮所長,在社會上擔任不同角色,以自己所能貢獻社會,例如透過BVP的培訓及適切支援,他們有能力成為合資格的導賞員,不只為視障朋友導賞,更包括健視人士。

BVP近期與L’ÉCOLE 珠寶藝術學院合作,為視障人士安排通達導賞團及工作坊,在專業導賞員帶領下,視障人士可透過觸感書感受珠寶美學及學習珠寶基礎知識。

培訓視障導賞員 發揮互相精神

除了藝術作品外,香港的大自然環境,也是一個活生生的「博物館」,有非常多值得仔細探索的事物,為許多人提供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無奈香港整體的無障礙配套有限,視障人士到戶外郊遊體驗受到限制,觀鳥更是想都不用想。於是,一個協助視障人士更自主地在戶外活動和學習的念頭,開始慢慢發芽。機緣巧合下,Rico認識到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 Hong Kong)代表,向其分享這個想法。經過多番討論,推敲項目細節,BVP在2020年得到何鴻毅家族香港基金贊助,推出「Beyond Nature」項目。Rico分享:「計劃其中一個重要元素是培訓視障導賞員,我們很高興能與WWF Hong Kong合作,他們具豐富的生態知識、資源,以及舉行公眾導賞的經驗,結合BVP 為視障人士充權的經驗,可謂一拍即合。」

基於安全考慮,「Beyond Nature」導賞團由一名視障導賞員加一名健視導賞員合作帶團,視障人士雖然視力有限,未必可以獨立行動,但健視同事可成為他們的眼睛,為其領路。只要有適當協助,視障導賞員不僅可以繪形繪聲地講解生態知識,更可以給予參與者不一樣的多感官觀鳥體驗。

「Beyond Nature」透過觸感圖,讓視障人士可嘗試難得的觀鳥體驗。

走出香港 與海外持份者交流

Rico認為無障礙城市是一個世界性議題,這些年來,他樂見BVP的項目能夠感染到世界各地的持份者,共同探討如何構建真正共融和暢達的城市。早前,BVP即曾赴新加坡與當地持份者合作,將「Beyond Nature」項目於海外「落地」,協助培訓了6名視障導賞員。「其實視障人士與普通人無異,他們也想旅行,去見識世界,與其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充實自己生命。今年我們將得到新的持份者支持,讓更多視障人士能夠『Beyond Hong Kong』,前往韓國及美國三藩市等地進行交流。」

推動高齡社會創意文化 跨代對話重塑「老」定義

薑愈老愈「辣」。人如薑一樣,愈老,愈有味道,有辛辣、香辣、 麻辣……用「老薑」稱呼長者,沒有不敬,反而是一種對年齡和經驗的肯定。

「老薑」是香港首個倡導「迎老」生命教育(Ageing Education)的社企,創辦人陳伊敏通過與不同持份者合作舉辦工作坊、公開演講、培訓、出版、展覽、創意真人教材、多媒體創作和故事傳播等連結不同世代,重塑人們對「老」的認知。

「老薑」創辦人陳伊敏。

「『老薑』」專門培訓長者講好自己的故事,讓大眾發掘到原來人老了,依然有無限的可能性和想像力。薑味各異,有辛辣、香辣、 微辣……以薑喻人,每個長者都有自己的獨特性。」陳伊敏如是說。獲得社創基金資助,機構已培訓兩百多位長者講故事,並從中遴選出20多位「老薑大使」接受數月的深度培訓,成為大學及公眾教育的「真人教材」。首批「老薑大使」至今已到訪多個大專院校、社企、慈善機構、教育文化機構,和超過一千位年輕人作深度跨代對話,打破年輕一代對「老」的固有看法;亦與其他合作夥伴項目「逆風」和「金齡圖書館」等合作,推動長者服務領域的社會創新。

建立商界夥伴網絡 共創「善經濟」

陳伊敏認為,要做好一個項目必須貼近現實,從看似平凡的長者身上找出他們獨有的閃光點,另外與合作夥伴的互動,亦應從共同利益最大化出發,不忘利他,一起推動「善經濟」。院校的「跨代互動」正正為教育帶來巨大而正面的回饋,尤其長者的閱歷深深啟發年輕人,比如老薑大使拍廣告的經歷,讓市場營銷學生了解到銀髮市場不限於醫療和保健品;大使與學生交流對「美」的看法,令社會學系及時裝學系學生在看待美貌、身體、時尚刻板印象注入新的意義及角度;不少老薑大使分享身心的傷痕、「無言老師」的遺願,亦改變醫學院學生對待病患的態度,重新關注「人」的心聲。

作家、社企「老薑」創辦人陳伊敏(左二)與「老薑大使」組成跨代團隊。(圖片由「老薑」提供)

「老薑」與四十多個機構合作,共創了社會影響力,未來老薑希望聯合商界及社福界的力量,共創共融活力的高齡社會。陳伊敏說:「每個人都要面對自己和身邊人的老去,我希望更多人看見高齡社會的潛能和機遇,讓迎老的文化紮根於社會、企業和機構的土壤,一起『迎老』。具體來說,『老薑』的強項是教育與傳播,不僅講好人和企業的故事,同時推出各種迎老創意方案,而激勵人心的培訓內容

可視為企業文化投資;不同年齡和資歷的員工學會互相包容及欣賞,提升團隊精神;員工理解迎老觀念,學習從另一角度去欣賞家中長輩,家庭和睦下,工作也隨之得心應手。藉由老薑的智慧,鼓勵企業發揮員工潛能,助力企業永續發展。」

老薑大使到訪多個大專院校、社企、慈善機構、教育文化機構,和年輕人作深度跨代對話,打破年輕一代對「老」的固有看法。(圖片由老薑提供)

(系列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