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設計與創新的世界,「點.線.面」是一種基本的視覺語言,它們相互結合,能夠創造出無窮無盡的可能性。而這裡指的「點.線.面」,象徵着共創(Co-Creation)思維。我們可視「點」為一個起點、一個點子,又或一個痛點。在共創的過程中,每一個持份者都可以提出自己的「點」,這些「點」可能來自於他們的觀察、經驗或者想像。

「線」則代表連結與溝通。這些「點」如何經「牽線」而被連結起來,形成一個有意義的結構,取決於各持份者之間的溝通與互動。透過主動分享和討論,各方都能夠理解其他人的觀點,並找到共識或新的視角。最後的「面」,則是由「點」和「線」構成的平面,象徵了共創的成果,而且是多面向的,它可能是一個新的項目、產品、服務或解決方案,當中反映了各個持份者的共享視野和集體智慧。

共享、合作與創新 創新項目具示範作用

「共創」體現了一種新的價值觀,強調多元觀點的融合、開放溝通的重要性,以及集體的力量與智慧,創造新成果,是一種追求共享、合作和創新的方式。

接下來介紹的共創項目,便是透過不同背景和觀點的持份者積極參與,創造新方法以回應不同社會議題,以更具加靈活、開放、探索和實驗的方式,與各界共同創造具有社會效益和可行的解決方案,值得社會各界參考。

凝聚社區資源與機遇 跨界別支援照顧者

政府以至社會各界正通力研究具體的支援政策及措施,以加強長者、長期病患者、殘疾人士等的照顧服務,包括居家照顧、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及安老院舍等服務,期望為長者締造康健樂頤年的環境,而不少積極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亦開始與不同持份者發展合作,提供相關資訊、政策及措施協助員工及其家人,惠及有需要的人士。

物管擔當社區最前線 減輕照顧者日常壓力

在社聯穿針引線下,華懋集團聯同社聯聯同多個地區伙伴,於2023年起策動「全城齡活-樂齡屋苑倡導計劃」,透過不同的培訓、專家講座、推廣活動,將社區資源滙聚屋苑,喚起居民對「人口老化、居家照顧、社區友善」議題的關注,讓物管人員、居民及照顧者辨識及協助屋苑有需要的長者及護老者,掌握區內護老服務及相關單位的資訊,例如鄰近的社福機構及地區康健中心等。

社區有不少需要配對支援服務的長者及照顧者,例如認知障礙症患者及護老者等。

華懋物業服務有限公司總監董治分享:「作為物業管理公司,我們是服務社區最前線的一群。有見我們服務的屋苑人口老齡化,約20%住戶逾65歲或以上,部分為獨居或雙老長者。不少老住戶反映自身患有長期疾病或行動不便,需求更多的社區安老設施或醫療儀器。同時,照顧者亦希望屋苑或社區能提供更多相應的照護資訊及支援,幫助平衡工作及生活的日常需要。因此,我們根據舒適空間規劃、無障礙設施、屋苑設施適用度,以及社區設施可達性這四大範疇,把長者友善及適合全齡人士的設計注入屋苑,重新規劃全齡化智慧社區。」

華懋物業服務有限公司總監董治。

倡社區友善 資源在身邊

同時,公司發現不少屋苑周邊已凝聚一定的社福機構及安老支援服務,但住戶並未得悉這些社區資源。董治續說:「我們與同樣關注社區資源滙聚及夥伴關係拓展的社聯合作,在大圍金獅花園二期舉辦『全城齡活—樂齡屋苑倡導計劃社區資源博覽』,透過攤位、遊戲及活動體驗等,為住戶介紹屋苑附近或社區上已有的支援長者資源。」當日邀來沙田地區康健站、國際四方福音會、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言語治療所、香港社區營養師協會、軟餐俠、照護食、賽馬會a家,提供量血壓的健康監測、義工探訪配對、吞嚥困難及言語治療服務、營養軟餐試食及資訊、體驗樂齡科技用具同其他護老支援。

董治強調,物管人員也時刻發揮聯繫住戶和社區資訊的中間人角色,把資源帶進屋苑,並且加深居民對長者友善及共融社區的認識,尤其跨界合作所帶來的協同效應,促使他們擴闊視野及服務範疇,從而提供緊貼時代脈搏的社區支援,達成華懋一直秉持的3Ps核心價值,關注人(People)、繁榮(Prosperity)及環境(Planet)。

不少住戶患有長期疾病或行動不便,需求更多的社區安老設施或醫療儀器。

設本地照護食標準指引 推動照護食普及化

任何年齡人士都有機會出現吞嚥困難,包括認知障礙症、中風、頭部損傷、肌肉萎縮、神經肌肉障礙、年齡老化等。其中長者隨年齡增長,口腔肌機能退化,經常出現咀嚼及吞嚥困難,大大影響用膳過程及身體健康。根據社聯在2019年《長者及殘疾人士軟餐(照護食)的使用現況及需求調查》顯示,受訪院舍逾半院友有不同程度的咀嚼或吞嚥困難,超過60%院友因糊餐味道及賣相欠佳而拒絕進食,另超過60%院舍照顧者希望改善「照護食」質素。

「照護食」涵蓋多元化的餐類,按使用者吞嚥能力高低,分有容易咀嚼餐、軟質及一口量、細碎及濕軟餐、糊狀餐或軟餐等。針對長者、吞嚥困難人士及其照顧者,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積極推動「照護食」發展,提供不同的「照護食」及軟餐資訊,期望增加公眾對「照護食」的認識,更與香港中文大學食品研究中心及香港大學吞嚥研究所以「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為基礎,配合科學化的數據及本地適用的詞彙描述,附加本地「照護食」食物及菜式的烹調方法,制定一套統一、清晰及本地化標準指引予各界參考,並廣泛諮詢社會專業人士意見。

香港社區營養師協會到訪不同的博覽會、社區中心、大專院校等,向公眾推廣長者營養及「照護食」的重要。

支援特殊需要營養介入社區

其中致力提升推廣健康飲食及營養業發展的香港社區營養師協會亦有應用「照護食標準指引」,並積極推動健康飲食教育。香港社區營養師協會主席、註冊營養師梁穎恩表示:「我們由一群註冊營養師組成,熱衷為社區提供專業可靠的食療方案,優化大眾的健康和生活質素。我們經常與社聯照護食團隊及社會各界緊密合作,例如受邀到訪不同的博覽會(GIES 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全城齡活—樂齡屋苑倡導計劃社區資源博覽)、社區中心、大專院校等,向公眾推廣長者營養及『照護食』的重要,務求進一步改善吞嚥困難人士的生活質素和減輕照顧者的壓力。」

香港社區營養師協會主席、註冊營養師梁穎恩。

對吞嚥困難人士及其照顧者而言,常見進食糊餐及碎餐。然而不少人誤解糊食僅是將不同顏色的菜糊、肉糊及飯糊混在一起食用,而不太在乎食物的外貌、味道,令菜餚觀感不佳。梁穎恩說:「協會希望將內外兼備的『照護食』融入生活,只要運用不同的烹調方法、創意擺盤、輔助塑型食材,就可以為長輩、吞嚥障礙人士提升膳食層次,讓它不限於營養供應,更豐富進餐享受。再者,我們藉由與不同單位協作共創健康簡易食譜、參與樂齡美食烹調大賽、舉辦健康飲食工作坊等,教導現職及潛在照顧者引用『正念飲食』設計嶄新的『照護食』,關顧人們身心健康,提倡『照護食』的創新與傳承發展,亦協助照顧者提升日常護理知識,成為全方位的照護達人。

建線上平台提升精神健康 協作提升支援網絡覆蓋

據近年統計資料顯示,每7個港人就有一個在一生中會經歷常見的心理疾病,但當中7 成半的人並不會尋求專業協助。其實輕度的情緒問題,只要透過適當輔導,建立健康生活習慣及個人興趣,學習管理壓力、情緒,適度將內心感受抒發出來,很多時能不藥而癒。因此,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接觸社區中的有需要人士,例如運用網上平台及社交媒體,值得社會各持份者深入探討。

好好說故事 讓精神健康在生活中體現

曾有情緒病經歷的人,他們的人生故事,值得大眾更多聆聽與關注。說書人(Storytaler)是源自香港中文大學的社會企業,其共同創辦人臨床心理學家李昭明博士(Amanda)表示,說書人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共創項目,由中大師生,加上關注精神健康的有心人或機構,包括企業、學校等共同建立,正因跟不同身份、界別、背景的人交流合作,精神健康才能在大家的生活中得到體現。

說書人共同創辦人臨床心理學家李昭明博士。

說書人以故事分享為主題,與不同持份者合作,舉辦一系列的活動,包括公眾展覽、說書日、研討會和工作坊給公眾人士、企業、學校及非牟利機構,在社區跟不同的人對話,積極推廣精神健康的訊息。

說書人最重要的持份者,是熱心推廣精神健康的團隊成員,他們有不少是有精神病經歷的人、照顧者、心理學家、正在接受心理學培訓的學生及其他有心人等。Amanda深信每個人只要抱持共同理念,就能不分界別成為一個團隊:「若項目涉及與不同持份者,各方必須清楚共創的定義,彼此平等合作,如我們無論與誰合作,都會重申在社區中推廣精神健康,消除對精神健康的歧視、標籤、污名和誤解的宗旨。很感恩這些年來,得到一班同路人的支持,包括電影導演、保險公司、藝術家及學校等,合作在社區倡議精神健康及反污名的信息,讓社會變得更平等、多元。」

說書人的「To Tag/ Not To Tag」展覽透過互動藝術裝置,讓參加者投入情感、產生共鳴,從而體驗到放下偏見、了解、同行的訊息。

辦網上精神健康自助課程 科技賦能接觸更多社群

手機上網在各年齡層均相當普及,令互聯網成為精神健康服務的切入點。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精神健康綜合服務」推出創新的「Re:Fresh線上精神健康自助平台」,帶來從生活形態出發的情緒健康線上自助體驗,讓市民能隨時隨地將自我照顧融入日常習慣,預防情緒危機。

項目主任林禮康(Bun)指出,單靠社工力量有限,這項嶄新服務平台由中銀香港資助,社福機構聯同心理健康專家及資訊科技界共同搭建,而一開始為項目確立共同目標非常重要:「團隊最初訂立了3大目標,第一是產生協同效應,結合各持份者的長處進行互補;第二是產生社會效益(Social Impact),我們與香港教育大學合作進行研究,為計劃成效提供參考;第三是能夠持續發展,穩定地為社區提供服務。」

項目主任林禮康於香港生產力促進局「NGO創新及數碼技術表揚計劃」分享如將情緒健康結合科技及藝術體驗,將自我關懷及照顧融入日常生活。

對於社福機構,推出線上自助平台是一次頗為大膽的嘗試,特別在資訊科技及網站設計方面有不少挑戰。Bun慶幸合作的資訊科技服務供應商,擁有與社福界合作的經驗,對社區項目的要求及做事方式有一定了解,合作起來事半功倍。「我們亦與藝術團隊合作,打造網上畫廊及展覽。此外,『VR虛擬實境森林浴體驗』是科技結合自然休閒的新嘗試,推出以來獲得不少使用者的正面回饋。」

項目主任林禮康與督導主任潘文輝向香港展能藝術會的藝術家及教育人士分享Re:Fresh 透過藝術推廣精神健康。

與青少年線上默密傾 設計系學生參與知己知彼

近年青少年自殺屢見不鮮,有時情緒崩塌只在一念之間,青春大好時光就此消逝,令人心痛。時下青少年很多時手機不離手,活躍於網絡世界,線上輔導是否能成為一根救命稻草呢?

今年展開的「默密傾」是一個創新的共創項目,由社聯主辦,李錦記家族基金贊助,集合基金會 、社福界、學界、青少年及社會大眾等持份者,旨在共同創建服務指引和工具,革新線上聊天諮詢服務,為有心理健康需求的青少年提供相應的輔導支援和協助。

Charles是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互動媒體學生,帶領其中一個由同學組成團隊,負責「默密傾」前期的設計工作。「我們負責設計一個結合遊戲及生活的裝置,對象是即將應考中學文憑試的學生,這個裝置可放置在青少年服務中心或學校等地方,希望吸引他們試玩,從而認識到『默密傾』這個項目,及一班可提供線上支援的熱心社工。」

Charles 期待未來能夠發揮年輕人創意,參與更多能為社區創造價值的共創項目。

Charles指出,參與計劃固然可擴闊視野,但其實亦是雙贏:「以年青人為對象的共創項目,合作方應抱持開放的態度,因為時代在變,流行在變,有時營商或社會服務經驗愈豐富,可能會有更多框框,限制了創意的發揮。」除了遊戲裝置外,理大設計互動媒體學生多個團隊亦負責設計「默密傾」在不同社交媒體上的宣傳材料。Charles期望服務正式推出後,能夠獲得有關遊戲裝置的使用情況,更具體了解他們的設計在計劃中所發揮的成效。

理大設計互動媒體學生組成的團隊,為「默密傾」項目設計多個結合遊戲及生活的遊戲裝置,對象是即將應考中學文憑試的學生。

(系列1之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