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劉麗麗

「在農村或城市中較貧困的社區,因為屬於社會制度的末梢,很多政策難以幫助他們,故一定要共同創造價值,他們才能生存下去,而山寨城市正正建立了一個體系去幫助他們。」山寨城市創辦人林達博士說。

山寨城市從最初為政府或機構制定扶貧、發展項目的顧問公司,轉型至一間專注研究及落實社會金融和社會發展策略的社會企業,箇中轉捩點是2017年利用區塊鏈為緬甸邊境的難民提供經加密的電子身份,讓區塊鏈技術與發展中國家接軌。山寨城市行政總裁林達博士直言,在發展中國家利用區塊鏈建立金融體系,相比起發達國家更有成效。因此,山寨城市全公司上下均活躍於全球各地的村落,包括中國內地、緬甸、老撾、泰國等地的草根社群進行實地考察,以區塊鏈技術幫助他們建立如「合作社金融」、區塊鏈社區影響力交易平台等。

基層市民處於社會末梢

香港是國際化城市,貧困看似離我們很遙遠。然而林達表示不少基層市民處於社會的末梢,政府政策未能及時援助。「因為政府推出各種社會福利政策都是由上而下執行,對社區來說是很慢的應變。就如同疫情下,很多基層市民根本沒有足夠時間等3個多月去獲得政府發放的1萬港元。」

他憶述早前接觸的個案:丈夫受傷失業,妻子則因簽證問題無法工作,家中沒有積蓄,他們通過時間銀行服務社區,並獲得其他居民透過社區捐贈社區貨幣,才能在食物銀行換取了2星期應急的食物。因此相較於政府的社會福利政策,社區自救的模式成為了一個安全網,能及時回應社區需要,而「時間銀行」及「社區貨幣」正是山寨城市近期的項目。

「時間銀行」的概念是在1980年由美國學者愛德嘉.坎恩(Edgar S. Cahn)提出,在香港亦有不少非牟利機構營運時間銀行。林達形容:「時間銀行是一種社區互助計劃,亦是一種共創價值(Value Co-creation)的模式,讓基層市民分享時間、分享服務,使用社區貨幣兌換應急的物資。」

研究系統互通社區貨幣

就林達觀察,現時的時間銀行、食物銀行非常依靠營運機構的職員在實體帳本記錄,市民不能私下轉帳社區貨幣,而不同機構或地區的社區貨幣亦沒有流通性。現時在香港大約有20多間時間銀行「各自為政」,林達表示團隊正研究建立一個共享經濟模式的時間銀行會員系統,例如將全港各區的社區貨幣互通,設立滙率及兌換規定,就能夠令受助者更快得到服務之餘,減輕營運機構的行政費用和人力資源。

「我們在2019年開始和多個非牟利機構接觸,了解到他們非常關注個人私隱議題,希望可以自己管理系統資料,而不是將資料儲存在第三方平台。而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的特性,並做到節點加密處理,保障了使用者的私隱。」山寨城市的研發團隊已經有很多不同的模組可以供非牟利機構選擇,因此他們需要為非牟利機構度身訂造需要的方案。

林達表示團隊為區內居民舉辦 「KYC5工作坊」,希望得到以下5方面的資訊:社區特點、參加者的能力、負責機構、捐款人意願、社區貨幣設計原則,藉此設計出合乎社區期望和要求的系統。

後記

Q:山寨城市如何體現創造社會共享價值(CSV)?
A:創 造社會共享價值是我們的核心,不論在技術、產品、公司策略,我們也希望是一種參與式設計。例如應用區塊鏈技術,背後真正的價值輸出是去中心化,這需要眾多人士參與,即是共同創造(Co-creation);而在社會創新層面,則需要社區的參與、分享價值才對社區有意義。山寨城市的項目,如果沒有社會共同創造,便不能夠成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