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不難發現長者可以動用的資產比年輕人更多,例如為長者提供一筆資金去享受較高生活水平的安老按揭。當長者的消費能力增加時,市場是會自動調節的。打開電視,會發現不少電視廣告產品均是針對長者的補充品、營養品,甚至旅遊,反映了市場已經意識到長者的購買力。因此,商場如果能夠在硬件設施上照顧到長者的需要和購買潛力,對生意必定會帶來不少商機。

提到這裏,我們不妨回想一下日常生活中,商場是否有足夠的配套能吸引長者光臨。扶手電梯的速度會否太快?走廊是否設有足夠的椅子供休息?我在日常生活中留意到堅尼地城有不少的細節反映了年齡友善的實踐,例如街市扶手電梯速度相對較慢,地鐵的隧道在拐彎位置增設座位。商場的設計者和管理者可以從這些細節入手。

其實過去幾年,除了政府在施政報告提及過年齡友善的概念,並向區議會撥款推動年齡友善的風氣外,亦有不同持份者參與,包括香港賽馬會推動的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致力將全港十八區建設成為長者及年齡友善城市。現時十八區均已加入世界衞生組織——全球長者及年齡友善城市及社區網絡,可見近年香港在年齡友善方面愈見進步,各區區內亦有不少長者民生關注組提供了渠道讓長者發聲。如果商場的設計者能夠藉此聆聽長者的聲音,設立意見小組收集不同群體的意見,便能讓商場設計變得更設身處地關顧長者和其他有需要人士,達至年齡友善。

林一星教授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系主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