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香港經濟日報專輯組 相片:被訪者提供

即使如何極力保持健康和活力,人終究「難免一死」。華人社會忌諱談論死亡,更鮮有為自己或家人預先安排後事。既然我們在人生中不同階段都會選擇自己想要的一切,這種「尋求自主」的渴望,又可怎樣由生延伸至死?

為自己 辦一場後事

雖然死亡令人恐懼,但相信每個人都不希望帶着遺憾離去。死前規劃在外國並非新鮮事,有不少公司提供相關服務,愈來愈多國家和團體提倡生前規劃後事,省卻家人煩惱,更彰顯臨終者的自主和尊嚴。現時本港也有不少機構推廣生死教育,甚至幫人規劃後事。

2013年成立的社企光靈有限公司就為生命快將走到盡頭的人籌辦「最後派對」,讓臨終者與親友好好話別。創辦人李鸝(Lillian)表示︰「既然人總會面對死亡,為何不好好計劃呢?」光靈亦提供「臨終規劃計劃書」服務,讓客戶寫下其喪禮安排的意願,以便死後讓家人或光靈代辦後事。

部分「最後派對」會在酒店舉行

創新意念 認識死亡

港人在辦理後事方面的觀念雖較為保守,但近年風氣已漸見改善。東華三院圓滿人生服務計劃統籌主任林智強(Leapord)表示,現時東華三院推出有關後事安排的項目,受到不少長者歡迎。以壽衣為例,不少長者認為傳統壽衣缺乏生氣,希望製作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壽衣。

除了壽衣,東華三院的社企項目「雲尚禮儀」Once還設計出一系列創新的殯儀產品,包括吉儀封、嘉賓留名冊及慰問卡,讓親友表達自己的心意,又按顧客的喜好,為他們提供一站式的殯儀規劃及服務。圓滿人生服務計劃經理(推廣)林嘉儀(Karyn)表示,Once旨在推廣「後事我話事」的理念,更希望在後事、殯葬方面跳出保守的框框,令大眾能通過新穎的途徑認識死亡。

後事自主 為其他行業帶來商機

近年日本流行「終活」一詞,意思是指,為了迎接人生終點,好好準備。「終活」的概念同時為出版業帶來商機。日本各家出版社爭相推出「終活筆記本」,大型書店設有「終活筆記」專區,讓長者回顧一生,交代後事。書店又陳列着介紹各種遺書範例、葬禮儀式、墓地費用的書籍。

而在保險業方面,「生前契約」早已在外國流行起來,在歐美地區甚至已有五、六十年的歷史。投保人可在生前從容安排身後事,同時提前鎖定服務價格,抵禦通貨膨脹。

後記

老去是一個失去的過程,隨着年紀增長,人會漸漸失去美貌、身材、咀嚼能力、健康,甚至生命。 香港逐漸邁向「超高齡社會」(指65歲以上長者佔總人口多於20%),65歲及以上長者的比例,將由2016年的17%,增加至2036年的31%,進一步上升至2066年的37%。當社會積極提倡樂齡生活,本港的企業和公司宜參考外國,打破傳統框框,提供更多元化、創新的服務,幫助長者在「失去」中重拾美麗、活力和自主。

(系列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