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出伙伴合作計劃獎(優異) :「樂齡安居」家居改善計劃 - 市區重建局×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有限公司 x 建造業關懷基金綜合服務中心

市區重建局(市建局)透過推展市區更新項目,改善舊區生活環境。在重建項目裏住有不少長者租戶,若符合資格,他們可獲編配公屋單位。然而,這些新居屬「清水房」,沒有切合這些長者租戶身體狀況需要的裝修和家具設施。為此,市建局夥拍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和建造業關懷基金綜合服務中心,推出「樂齡安居」家居改善計劃。

市建局企業傳訊總監駱慧敏(Carmen)說:「計劃旨在為受重建影響而合資格獲編配公屋單位的年老無依、體弱長者,針對他們特別的需要,協助應付現在和未來生活所需。在搬遷至公屋單位時,團隊透過家訪和評估,為他們度身設計適切的家居,以及配置合適的家具和長者友善設施,改善居住環境,以貫徹市建局改善重建戶生活環境的使命。期望這個跨界別、跨專業的多元合作模式和成效,能給予坊間類似的計劃參考,發揮更大社會效益。」

「一條龍」服務 善用社區資源

計劃的服務對象是60歲或以上有長期病患、體弱、行動不便以及經濟拮据的獨居長者。「計劃會先由社工根據潛在個案的家庭背景、經濟及身體狀況等,揀選最有迫切需要的長者,再安排服務團隊到長者的舊居和新居探訪及進行評估,深入了解他們的需要。整個服務過程由評估、制訂適切需要的家居設計、裝修、安裝設備等,以『三位一體』、一站式的概念去執行計劃。」市建局社區發展經理張鈞灝(Howard)說。

為善用社區資源,發揮最大效益,市建局除了邀請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具備安老知識的資深社工、職業治療師及設計師參與,建造業關懷基金綜合服務中心亦加入計劃,讓受助者變成助人者。該中心一直致力為建造業意外身故或嚴重受傷工人的家庭提供支援,曾受惠於基金的陳浩賢便得以透過計劃發揮所長,回饋社會。「繼承父業的我在計劃中不但掌握到更多安老知識,大大加強專業度,更顛覆了我對長者抗拒新科技的固有觀念。與他們耐心溝通及解說的過程中,亦能訓練到耐性及溝通技巧,有助日後工作上與客人協調,了解他們的實際需要。」陳浩賢分享。

教育與家居改善並重 重建安樂窩

在三方團隊的通力合作下,「樂齡安居」家居改善計劃現已為不少重建項目長者租戶打造切合需要的安樂窩,然而當中亦曾遇過不少的挑戰。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高級經理(設計及項目統籌)陳詠琳(Gwyneth)說:「綜觀受惠長者普遍缺乏家居潛在危險的意識,亦沒有何謂長者家居友善的概念。我們藉該計劃得以教育他們正確的居家安全知識,並長遠考慮到他們日益老邁的身體狀況,從而設計出合適的裝潢,配置家具和長者友善設施。當中亦有賴安老知識豐富的社工及職業治療師,就長者的醫療及健康狀況作出專業評估,給予實用的建議。」

張鈞灝補充:「計劃是一個幫助長者改善生活環境的契機。過去他們在重建項目中的家居環境改善幅度有限,而新居在空間設計及布置上則較具彈性,能夠讓團隊作大幅度的友善家居設計,全盤考慮,根據長者身體狀況及將來的變化,顧及長者現在和未來的需要。」其中一位68歲、行動不便的李婆婆是受惠租戶之一,團隊為她在家中安裝電動升降晾衫架,並加入具殺菌功能的紫外光燈,讓身型矮小的她不用「擒高擒低」,減低家居意外發生及疫情傳播的風險。因為新居的長者友善設計及設備,讓長者們不再需要長期依靠他人,除了提升他們的自理能力外,他們在心態上也明顯變得開心、正面,有尊嚴。

團隊會根據長者需要,度身設計家居及訂造合適家具,附以裝修及設備安裝服務。

施與受同樣有福

商界和社福界跨界合作,發揮出1+1大於2的能量去解決社會問題。企業義工、計劃的受惠者同樣有所得着,一起看看他們的分享。

「因為我的眼睛有白內障, 所以市建局幫我做了一些色彩鮮明的門廊及衣櫃,讓我可以看得更清楚,方便出入及日常使用,還有自動感應夜燈及廁所加裝扶手,讓我在晚上走路也很方便,現在居住得很舒適。」
參加者 蔡慶鉛(74歲)

「市建局的人員幫我把家居打造得很合用、很方便,包括衣櫃掛通的升降功能、電動晾衫架,因為你們設計得十分好, 配合我身材矮小使用, 我很滿意。」
參加者 黃誨齡(75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