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周宇銀

無論是家用電器又或者各種智能裝置,電子產品早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為我們的生活提供莫大的便利。不過與此同時,產品不斷推陳出新,加上各種設備的壽命限制,及現代人對電子產品的「即棄」文化,令電子垃圾的問題愈來愈嚴重。

根據聯合國多個機構聯合發佈的《2020年全球電子垃圾監測》報告,全球於2019年產生了創紀錄的5360萬噸電子垃圾,在短短5年內增長了21%,其中1,740萬噸是小型電子裝置、1,300萬噸是大型設備、1,100萬噸是溫度調節設備。該報告更預測,到2030年,全球電子垃圾將達到7400萬噸。

香港人均製造20.2公斤電子廢物

按地區計算,亞洲是全球製造最多電子垃圾的區域,產量達近2,500萬噸,剛好是美洲生產1,300萬噸和歐洲生產1,200萬噸電子垃圾的總和。相比之下,非洲和大洋洲的電子垃圾產量較少,分別只有290萬噸和70萬噸。

據特區政府統計資料顯示,香港每年產生約七萬公噸的廢電器電子產品,其中約85%是「四電一腦」,即是電視機、雪櫃、洗衣機、冷氣機及電腦。聯合國大學和日本環境省2017年1月發表有關亞洲區電子廢物量監控報告,2010至2015年間香港的電子廢物增加19.4%,雖然整體電子廢物量在12個調查的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地區中排第9。 按聯合國報告,2019年香港人均製造20.2公斤電子廢物。

不當處理電子垃圾 為導致全球暖化的元兇之一

不少廢棄的電子產品可以翻新再用,如欠缺妥善回收,將造成大量資源浪費。不過《2020年全球電子垃圾監測》報告指,縱然過去5年全球累積推行電子垃圾政策或法例的國家達78個,但2019年只有17.4%電子垃圾是成功被回收的。

另外,由於電子垃圾含重金屬或有害化學物質,管理和處理不當會污染環境,並對周邊社區的居民帶來健康風險。其中在環境污染方面,電子垃圾中含有大量有害化學物質,包括汞、溴化阻燃劑(BFR)、氯氟烴(CFCs)等,很可能在傾倒和堆填過程中污染環 境。聯合國報告指出,不當處理電子廢物是導致全球暖化的元兇之一。

而由於電子原料沒被循環再用,在製造新一批電子產品時,需要重新開採原料,繼而又再增加溫室氣體的釋放。此外,部分雪櫃和冷氣所使用的製冷劑(雪種)亦會釋放溫室氣體,聯合國報告指,因不當棄置雪櫃和冷氣,共有9800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被釋放至大氣層,相當於2019年全球能源相關排放的0.3%。

電子垃圾回收產業蘊藏商機

其實,電子垃圾回收極具商業價值,可帶來巨大利潤。聯合國SCYCLE項目高級官員Keeds Baldé曾表示,「保守估計,電子產品回收行業價值高達570億美元,遠超大多數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但絕大部分電子產品沒有被合理回收利用,而是被焚燒處理。」

根據聯合國、世界經濟論壇和促進可持續發展世界商業理事會(WBCSD)發表的《電子產品周期性新願景——全球重啟正當時》報告指,對回收企業而言,電子垃圾為全球帶來每年逾625億美元(約4845億港元)的潛在商機,是全球所有銀礦年產總值的3倍,並且能創造數以百萬計的工作職位。該報告又指,物聯網、雲計算等新技術有助追蹤電子產品的回收及循環,有利回收業。現時針對電子垃圾的回收正在逐漸形成產業鏈,全球有不少國家和品牌開始在相關領域投資。

電子垃圾回收極具商業價值,價值甚至遠超大多數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

維修費昂貴寧棄不修

在這個物質豐裕的世代,電子產品推陳出新,而當智能手機或家中電器出現故障時,不少人寧願捨棄或重新添置,都不會選擇拿去修理;而外國亦早有「有預謀淘汰」(Planned Obsolescence)一說,意指電器廠商藉縮短產品壽命,使消費者不斷購買新產品。現代人對電子產品的「即棄」文化加上產品的壽命限制,均令電子垃圾的問題更為嚴重。

而在香港,令消費者放棄維修的一大原因是維修費太貴。消委會2019年有報告指出,市面上的洗衣機平均維修費每次高達1,083港元,冷氣機更高達1,471元,有41%受訪者表示在機器仍能運作下會更換新機。再加上維修服務不方便、舊款零件不齊全等原因,消費者自然寧願放棄維修購買新機。

消委會2019年有報告指出,市面上的洗衣機平均維修費每次高達1,083港元。

立「維修權」鼓勵以修代棄

近年有些國家提倡「維修權」,即立法要求商家推出耐用產品,並為故障產品提供維修,以保障消費者權益及減少電子垃圾污染;而歐盟去年通過的「維修權利法案」亦已於今年3月生效,規定製造商須確保生產足夠的後備零件,可供用家購買電器後、最多10年內使用,而電器的設計應容許用家輕易用日常工具更換零件,以延長使用壽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