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吳曼詩、劉麗麗

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當中的老年貧窮問題值得大眾關注,長者就業除了可以有助解決老年貧窮問題,更可以讓他們在工作中重拾社會認同感。2015年的電影《見習冇限耆》(The Intern) 中,70歲的Ben在一家網購公司擔任實習生。電影的情節溫馨搞笑,到底在現實當中,銀齡一族重投職場又是怎樣的一回事呢?

退休無界限?

隨着醫療及保健服務日漸完善,香港的人均壽命不斷提升。不少人即使已屆高齡,思考能力及體力仍然維持在一定水平,更有能力選擇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例如延長職業生涯或重投職場發展。港府法例並無列明退休年齡界綫,但由於大部分的長者福利政策,包括長者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的合資格年齡、強制性公積金(強積金)的供款及提款年齡均規定為65歲,故此一般公司都會將65歲視為退休年齡界限。

樂施會2022年的《年長人士及長者貧窮與就業問題研究》報告就提到,2021年65歲或以上長者佔整體人口的19%,而預計至2039年,65歲或以上長者將大幅上升至總人口的31%,即未來每三人中便有一人為長者,整個香港社會及經濟體系將面對龐大的人口老化及安老的問題。

經濟壓力沉重 難以安享晚年

大家有沒有計算過,安享晚年需要多少退休儲備?2020年12月,香港滙豐銀行的調查發現受訪者為平均需要約470萬港元資產才可以安心退休。《滙豐退休策劃指標》也推算出即使長者居住在公共房屋,過着簡約生活,每月也需要接近7,500港元的開支。但香港住屋問題嚴重,輪候公共房屋的長者多不勝數,如果長者沒有物業,退休後開支便會大增,面對每月的大大小小開支,經濟壓力容易令長者焦慮甚至抑鬱。

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講師陳加才認為,強積金制度由2000年推出至今,只有20年時間,供款的比例也不多,長者累積到是「有限錢」,再加上是以基金形式進行投資,具有一定風險。的確,今年環球經濟不景氣,積金評級有限公司發表今年8月份強積金表現,今年年初以來強積金累計虧損估算約為1,768億港元(相等於每名強積金成員平均累計虧損約3.85萬港元)。

當踏入大眾眼中的退休之年、公司界定的退休界綫,有經濟壓力的銀齡一族又可以怎樣面對?世界銀行在1994年提出三條支柱的長者入息保障方案,包括由政府管理的待遇確定型制度(第一支柱)、由私人機構託管的繳費確定型制度(第二支柱)、自願性的職業或個人退休計劃(第三支柱),並進一步在2005年倡議增加兩條支柱,包括由政府財政支付的基本的或社會性的保障制度(支柱零),以及涉及財政支援以外其他更廣泛的措施,如家庭支援、醫療及房屋福利等(第四支柱)。

觀諸香港的退休保障,包括毋須供款的社會保障制度(包括綜援、高齡津貼和傷殘津貼)、強積金制度以及個人自願儲蓄。領取綜援的合資格年齡自2019年起由60歲提高至65歲,60至64歲的健全人士不可再申請長者綜援,而只可申請失業綜援。今年9月,長者生活津貼(長生津)已經劃一改為合符資產及入息限額的長者可獲批3,915港元的津貼,惟不能夠同時領取生果金、傷殘津貼或綜援。

改善老年貧窮及身心健康

當由政府提供的基本保障未必惠及所有長者時,退休後不跌入老年貧窮,只得依靠積蓄、強積金或家人津貼,但陳加才認為傳統的養兒防老概念略為不合時宜:「過去的家庭有較多子女,父母退休後由兄分弟姐妹一同供養,生活較有保障,但現時很多家庭只有一至兩個子女,子女的財政負擔也很重,未必能成為父母退休生活保障的最大後盾。」他續指:「長者若沒有積蓄或收入來源,可能會節衣縮食,削減日常開支,有機會令經濟發展減慢。然而,讓長者繼續就業,他們一方面會繼續繳稅,也因為有收入,在日常花費不需要太節約,促進經濟成長和循環。」

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加重,當長者佔社會較大的人口基數時,經濟增長或要看重長者的消費能力。陳加才認為,政府或公營機構帶頭推動長者就業,能起示範作用,從而有助減少老年貧窮,有利香港經濟。另一方面,長者就業除了是解決長者的經濟壓力外,工作亦為長者的生活帶來意義,陳加才表示:「無論長者是否正面對老年貧窮問題,長者就業也可以讓他們有更多社交活動,得到社會認可、時間過得更有意義,有研究發現這也會令長者身心更健康。」

(系列1之3)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