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打造香港成為無障礙之都,不但需要以「用家為本」的城市規劃,建設適合殘疾人士使用的設施,更需要提高大眾對「共融社會」的認識,讓大眾了解殘疾人士的需要和社會共融的重要性。香港復康會近日透過「無障行者」,讓大眾體驗視障、聽障、肢體殘障人士和長期病患者的困境,讓他們以第一身的角度探索香港的無障礙設施,藉此建立大眾對殘疾及有身體障礙人士的同理心和共融社會的理解。

「無障行者2019」殘疾體驗競技日於本月5日在饒宗頤文化館舉辦,共有5個參賽組別,包括:學校隊、復康挑戰隊、親子隊、公開隊和企業隊,今屆共有21隊組別,共逾200人在限時內完成7個賽區的殘疾人士生活挑戰。

「無障行者」參加者合照。

藉體驗加強共融意識

香港復康會會長方津生醫生表示,「無障行者」是為了讓公眾能親身體會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每天生活都經歷的「冒險」生活及障礙,從而提升公眾對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的關注,帶出共同建立無障礙、共融關懷的社會的信息。

參加者矇眼感受視障人士外出所遇的障礙。
參加者體驗慢阻性肺病患者(COPD) 的情況。

不少參加是第一次參加殘疾體驗競技活動,他們都有感這類型體驗活動能解決社會上對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認知不足的問題,並加深了解殘疾人士生活上遇到的難處,如視障人士走路平衡力不足;或殘疾人士使用交通的困難。亦有參加者認為,社會上對殘疾人士的支援不足,大眾應在日常生活多幫助及關懷殘疾人士。

參加者以單手拆開餅乾包裝袋,體驗殘疾人士的日常生活。
參加者需坐輪椅完成指定任務。

事實上,往年的「無障行者」參加者也很踴躍,其中7成參加者更表示活動讓他們對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的觀感有正面的改變,7成半參加者亦因此進一步認識了社區無障礙設施。

無障行者義工分享自身經歷。

活動善款支持康復服務

此外,活動亦得到各界的支持,籌得逾超過三百一十萬元的善款,而每$1,000的善款,便可讓6名有經濟困難的長期病患者得到適時的社區康復服務,如復康治療、護理服務及心理社交支援服務等,活動豐有意義之餘亦能讓更多有急切復康治療的低收入人士受惠。

阿斯利康代表將二十萬元善款之支票交予香港復康會會長方津生醫生(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