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劉麗麗、吳曼詩

「無障礙環境」概念源自北歐丹麥在1950年代提出的「正常化原則」,用以倡導身心障礙不便者應能享有與常人一樣的公民權利。我們不妨跳出香港,看看其他地區在無障礙環境的實踐,他們或從社福政策、社區建設、城市及交通配套入手,讓當地的有需要人士均能享有無障礙的生活。

日本介護保險制度

作為全球高齡化國家之一的日本,早已積極推行各種無障礙政策及制度,以協助有需要人士自由進出不同場所,其中「介護保險制度」是根據《介護保險法》所設定的強制性社會保險制度,由中央政府承擔長期照護,並委託營利與非營利機構提供照護及支援長者服務,包括居家服務、日間中心、介護機構入住及生活輔具租借。其中「以租代購」生活輔具包括輪椅、醫療床、拐杖等,大大減輕行動不便者及其照顧者的經濟壓力和負擔,所有輔具在出租前均會經過清潔、消毒及復修程序,確保其乾淨衞生、安全使用。

制度自2000年實施至今,每隔3年會進行一次檢討修正,當中亦特設「個案管理師」(Care Manager)推動社區養老,以長者的意願及需要為本,配對適切的社區資源,維護長者尊嚴及自立性,帶動「長期照護社會化」;另設計了一套「時間儲蓄」制度,其他人可透過勞力協助長者生活,助人時間將會儲進個人帳戶,未來在有需要時,可應用這些「付出」來接受他人的協助。

「介護保險制度」提供照護及支援長者服務,包括:居家服務、日間中心、介護機構入住及生活輔具租借。

葡萄牙輪椅友善古城

轉眼來到地球另一端的葡萄牙,當地北部的波圖古城可是屢獲多項無障礙設計大獎的「無障礙城市」及「輪椅友善城市」。其早在2008年獲得由國際公共交通協會舉辦的Light Rail Award、2015年Svayam Accessibility Awards及最新入圍2022年的European Commission’s Access City Award。該市大部分的鐵路、巴士及車站皆採用低地台系統、寬闊車門,並設有車內輪椅空間,可容納體積較大的輪椅及嬰兒車。城市兩個主要轉運站São Bento和Campanhã亦以「無障礙」為規劃原則,建有無障礙通道,以及停車場直接通往車站,更提供無障礙公共衛生設施與無障礙櫃台,讓城市的運輸樞紐得以方便所有人士使用。

當地政府更特地為行動不便人士研發「無障礙版Google Maps」——綫上無障礙行程規劃系統(Porto’s System ofAccessible Itineraries,SIA)。用者可以透過系統擬定從住所、酒店、機場或港口出發至目的地的最佳無障礙路綫,以及當中可以採用的交通運輸工具、路綫附近的主要公共建築與無障礙設施資訊,更可以在綫查詢更為個性化及優化的可達路綫。

大部分的鐵路、巴士及車站皆採用低地板系統、寬闊車門,並設有車內輪椅空間,可容納體積較大的輪椅。(圖片來源:Unplash@Yuki Ho

芬蘭傷健共融社區

芬蘭這片國土亦積極創建無障礙環境,位於芬蘭東部的Marjala早年啟動「人人共享」的實驗性建設項目,目標在當地建設一個數千人規模的共融社區,區內所有住宅和公共設施均依照無障礙規格設計, 包括道路、公共活動空間、一站式多功能服務中心等,好讓所有人士得以使用並積極投入社區參與,包括殘疾人士及長者,並透過「公共服務頻道」(Multiservice Channel),為居民聯繫及配對相關無障礙服務,以推行社區建設與管理、公共服務提供與管理及遠程技術在無障礙方面的應用。

而在芬蘭的Porvoo,一間營運超過35年的輪椅出租車公司Gustafsons Taxi更與當地政府共同開發「輪椅出租車服務」,以單車接駁輪椅的方式,每星期5天在指定時間內為長者及行動不便人士提供免費的輪椅單車接送服務,每天大概可接載4至8人。過程中行經的路綫亦會經過事前測量,以避開危險、狹窄及凹凸不平的路段,確保輪椅人士的安全。如果有其他同行人士想陪伴輪椅使用者,他們亦可以提供免費單車租借,令用家全然安心使用服務、感受生活。

芬蘭一間輪椅出租車公司與當地政府共同開發「輪椅出租車服務」。(圖片來源:Gustafsons Taxi)

人口老化問題嚴重,社區多了長者需要輪椅代步。隨着近年年齡友善、無障礙的理念普及,社區上多了硬件支援。但在硬件之外,要讓輪椅人士或其他弱勢群體走進社會,更重要的是包容和接納,讓他們被社會看得見。上學、工作的場所可以看到輪椅人士的身影,認識和了解他們,自然能夠培養多元共融的意識。我們距離實現「多元共融」不再流於口號還有多遠的路?

(系列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