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大流行」在這20年間不斷演變及深化,並藉着社會上不同持份者的推動,創造了廣泛的連鎖效應,從而感染大小機構,讓關愛的力量無遠弗屆。

毅行者

持續注入創新元素 適時變陣受眾更廣

煤氣公司過去20年,除了每年過時過節送贈的應節食品及老火湯從不間斷外,亦持續為CSR實踐注入創新元素。在煤氣公司總經理—企業事務陳嘉寶心目中,CSR項目要有吸引力,不能每年都一樣:「持續注入新元素十分重要,也要令參與的伙伴及義工有所得着,例如部分義工同事在家中也是照顧者,透過舉辦與健康有關的講座,讓同事獲得有用的知識,達到助人自助的效果。」

此外,兩年多以來受疫情影響,CSR實體活動難以正常舉辦,如不改變模式,CSR工作將陷於停頓。煤氣公司以科技為媒界,除透過視像會議持續與合作伙伴及受助社群保持聯繫外,亦連繫多間長者院舍及屋苑,透過視像轉播形式舉辦節慶活動,安排唱歌表演及有獎遊戲等環節,關顧住在院舍而親人未能探望的長者。

陳嘉寶坦言,疫情是考驗,也創造契機: 「綫上平台可助擴大活動規模,讓更多受助者,特別是行動不便以往難以外出參與活動的長者,如今毋須舟車勞頓亦可參與。」

陳嘉寶(右)帶同抗疫愛心湯禮包,探訪因疫情而減少外出的長者。

致力回應弱勢社群需求 「煮播」填補服務缺口

煤氣團隊不斷升級CSR項目,並融合創造共享價值及可持續發展,源於希望致力填補社會服務缺口的信念。以2017年推出的「煮播」計劃為例,就以「煮飯」訓練腦筋,延緩輕度認知障礙症患者的退化速度,獲得出乎意料的成效。陳嘉寶指「煮播」除了為煤氣公司贏得7個獎項,獲各界廣泛肯定外,亦鼓勵團隊持續優化實踐,如最新「煮播2.0」便安排義工與認知障礙症長者及其照顧者配對,3人一組參加烹飪班,希望藉此了解照顧者的困難和需要,給予更適切的支援。

企業義工隊升級進化 拓多元社區援助計劃

在周大福的社會公益義工活動中,經常見到周大福珠寶集團執行董事孫志強的身影,皆因他深信管理層以身作則有牽頭、鼓舞的作用,能感染及凝聚身邊人:「2013年成立的『 周大福愛心義工隊』是我們實踐CSR的骨幹,由最初員工自發性參與,及後由集團統籌推展至各類慈善及義務工作,由員工延伸至其家人、商業伙伴及顧客。」

有見人口老化問題愈趨嚴峻,2018年集團展開「愛.關懷.行動」計劃,適切支援全港基層長者及貧困家庭。不少企業在實踐CSR時,會有特定服務社群或合作伙伴。周大福卻開放合作對象及地區,「愛.關 懷.行動」計劃歷年來與逾百間社區機構協作,至今服務個案逾千宗。計劃初期由黃大仙及深水埗開始,由區內社工轉介有急切家居支援需要的個案。為確保服務能夠到位貼心,周大福義工會上門了解受訪者生活情況及家居環境,亦會諮詢社工專業意見因應現況提供多元化支援,正是這種務實作風獲得不少社區伙伴認同,將服務網絡擴展至全港各區。

孫志強表示,周大福用於CSR的開支在疫情期間不減反增,全因有需要加強對社區的支援。

Do Good Feel Good 年輕新血獲滿足感

義工隊以「Do Good Feel Good」為信念,疫情下熱誠亦絲毫不減,在過去一個財年義工服務時數逾1.8萬小時,當中不乏年輕同事參與,他們獲得的親身體驗是支持義工隊持續擴展的關鍵之一。孫志強說:「我們會安排他們參與合適的崗位,包括唱歌、跳舞、編織、小手作等,從中獲得滿足感,也有學過剪髮的同事主動到護老院及匡智會義剪,獲得深刻體會。」

「周大福愛心義工隊作為CSR毅行 者,為行得更遠,集團更訂立為期十年的可持續發展策略,實踐『用真誠讓幸福永恒』 的企業理念,冀望義工隊在過程中發揮更大價值同時亦有所得着。」

傳薪者

鐵路人由心出發 從下而上推動義工活動

早在1993年,港鐵公司員工自發組織探訪、家居維修、參觀車廠等義工活動。在2005年公司推動成立港鐵義工計劃「鐵路人 鐵路心」,擴大義工活動的規劃,也配合公司的發展目標。現任義工計劃導航組主席梁偉文見證着義工隊由近百人次發展至今有近4,000人次參與,在職與退休的同事更帶同家人朋友一起參加。

梁偉文指義工計劃不斷演變,同事很有心去策劃新的義工活動,即使疫情下仍能以混合模式舉辦義工活動。

近年,港鐵公司推出「社會及環境目標」,致力將ESG考量納入業務和營運中,為配合目標,公司每年為義工隊訂定義工活動主題,例如「促進社會共融」、「推動發展機遇」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為香港社會出一分力。

「鐵路人 鐵路心」由管理層、業務單位代表和人力資源管理部組成策導委員訂立每年大方向,並批出資源及提供支援;資深義工組成導航組審批義工撰寫的活動計劃,這種從下而上的模式令員工有更大參與度,同時啟發他們籌辦更具創意的計劃。梁偉文分享,最近義工將東鐵綫退役列車的組件回收升級再造,改成長者家居的健身器材、捐贈給長者中心及學校。導航聯絡員陳慧琳也補充,義工活動讓同事發揮專長或學習新技能,如手語、剪髮、扭氣球等。

師徒制傳承義工精神

為了傳承回饋社群、熱心助人的精神,計劃安排每年的見習管理人員籌辦「港鐵義工月」,為年輕員工埋下服務社會的種子;亦設有師徒制,由資深義工帶領徒弟籌辦活動。陳慧琳也是受「師傅」Sandra感染而成為義工隊中堅份子。「我在Sandra身上除了學懂籌辦活動的實務技巧之外,也學會不受活動規劃和形式限制,令義工活動更有新意。我們互相學習,我也教會她使用雲端表格,改善策劃活動的過程。」

陳慧琳指在2018年引入了創新電子義工平台「社職」,方便招募義工和記錄時數,更引進不同的義工時數獎勵,鼓勵同事,積極參與義工活動。

單車籌款傳承善心 埋下種子幫助不同階層

「取之社會,用之社會」耳熟能詳,鎭洋兄弟單車公司(下稱鎭洋)董事總經理兼行政總裁李達成更進一步,以身作則行善,更感染身邊的家人、同事和朋友積極回饋社會,體會「施比受更有福」。李達成憶述父親在內地有能力時,會捐款修橋補路,及後在香港由零開始經營生意,雖然有心但未有能力捐款幫人。「父母教我們要為社會服務,在自己有能力時就回饋社會。當年父母也曾受人恩惠,能幫助別人是一種福份,所以我們這一代生意經營沒問題,就略盡綿力,以不同方式幫社區。」

李達成笑言兒子受他感染,主動去青海玉樹義教,接觸當地學生後,更懂得珍惜自己擁有的。

由社區派飯到跨國淨水

鎭洋不時參與社區籌款、捐贈物資、派飯、探訪長者等CSR活動,但李達成有感這些形式欠持續性,希望改變而發揮更大效果,鼓勵更多身邊人投入慈善。他一直也想寓單車於行善,因此在2009年開始,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單車作籌款,和慈善團體合作並首創「 洋單車助學行」,出錢出力行善。自此 洋多次舉辦單車籌款活動,如幫助內地山區學校籌款。10年前與慈善團體「點滴是生命」合辦多個單車籌款活動,為中國山區和東南亞國家籌建水窖、淨水設備等。

疫情期間,雖然未能舉辦活動,鎭洋亦沒有停下助人的齒輪,搜羅防疫物資捐贈社區。「相爭不足,分享盈餘,共用資源。」李達成帶動朋友多次捐出口罩(合共逾8萬個)及家中盈餘的檢測包,支援基層學生。「只要有心,種下種子已經足夠。修身齊家,我以身作則,就能感染身邊人支持。很感恩沿途有很多人加入,令慈善工作做得更好。」李達成不時提及慈善事務中幫忙的同行者,時時為社區着想,與各方機構合作舉辦多元化的活動,鼓勵身邊人行善,體現了慈善的可持續發展。

跨界者

成功跨越三界別 注入新思維貢獻力量

現任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女青)總幹事楊建霞,由銀行財務顧問,到創辦社企助殘疾人士就業,再到領導大型NGO,這段跨越三個界別的旅程,帶給她滿滿的體會與得着。

任職銀行財務顧問期間,楊建霞一直對服務社會抱有熱誠,直到2003年獲朋友邀請,決定轉行創辦社企,半隻腳踏入社會服務,致力為殘疾人士創造就業機會。到了2012年,她選擇全身投入社福界,毅然接下女青總幹事一職,肩負起領導逾百年歷史NGO的重任。

楊建霞認為,更多跨界者有利推動整體社會的跨界協作風氣,產生更大社會效益。

引領NGO創新發展 商界人跨界機會增

由於NGO屬由社工專業所帶動的行業,有關前綫服務的運作,她十分信任機構的專業團隊,自己則運用營商強項,將管理新思維帶入NGO引領創新發展,例如在公益創業方面,為女青建立主力開拓銀齡業務的Y品牌,推出「Y Silver Link安居通」、「Y Fitness躍動力」、「Y Senior Care照顧易」 等創新社企,以及與新創建集團攜手成立「Y Care青健坊」,結合雙方的優勢,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又例如與屈臣氏集團合作推行「從北孤單網鄉情」計劃,集合「醫、村、校、企」的力量,結合社會資本有效地解決偏遠鄉郊長者及社區的需要。透過跨界別的聯繫,讓我們建立更具社會效益及可持續發展的合作模式。

近年愈來愈多企業開始重視CSR實踐工作,在企業各個部門都有機會接觸CSR,部分企業甚至有專責CSR工作的崗位。楊建霞期望,隨着更多社會新鮮人認識CSR,未來有更多跨界者投身社福界。「他們可先在不同崗位汲取工作經驗,到有合適的跨界機會時,應聘時會更具優勢。現在NGO有很多可以發揮商業才能的崗位,像我們的市場及傳訊部不時需要與企業溝通協作,具商界背景更為有利,故非常歡迎具商界經驗的人才加入。」

模糊企業與社企界綫 期望再沒「跨界者」

鄭樂雯是香港社會創投基金(SVhk)的創效策略主管及COSMOS共同創辦 人,其工作是與不同企業和NGO緊密合作,設計將社會使命注入機構核心價值的策略和實踐方案,同時致力參與SVhk多項創效企劃的策略檢討及其他管理工作。

鄭樂雯就讀大學期間,已對社會事務有敏銳觸覺及使命感,畢業後選擇從事管理諮詢工作,建立與企業協作的良好基礎。 當工作遇上「七年之癢」,仍放不下對社會創效的情意結,遂加入成為SVhk團隊「跨界者」中的一員。

創造平台促商界協作 不分你我長遠目標

「我覺得現在的工作崗位,可滿足到我想做到的事,也能善用我過往的專業經驗,例如曾與市建局、太古集團等機構合作,就在為社區問題找出商社共贏的應對方案。自去年有份參與創立SVhk與香港管理專業協會的『使命商業』合作平台,促成超過30名商界領袖簽署承諾,以行動推動可持續發展,從中亦令我深深感受到,突破界限,才能凝聚改變未來的力量。」

魏華星(右)及鄭樂雯均希望將來不再分界別,有志者無論身處哪個界別,都可以發揮跨界者的功能。

魏華星是SVhk的創始人兼行政總裁,也是早期的跨界者。他在2007年創辦SVhk之前,擔任科技企業集團的戰略主管。「當時透過做義工,認識到社聯及商界展關懷計劃,這些經歷亦加強我對改變的理念,繼而離開商界,成立SVhk從事社會創投的決定。」從事社會創投多年,魏華星的最終目標是所有企業都能夠社企化,社企與企業不再需要分界綫。如果此目標能夠達成,日後就不用分界別,換言之再也沒有「跨界者」,因為無論身處哪個界別,都可以發揮跨界者的功能,透過共同協作為社會創造效益。

(系列2之3)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