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石鏡泉(香港經濟日報副社長兼研究部主管)

筆者早前參觀一項樂齡科技展覽,見識到不少香港企業甚至是學生研發的樂齡科技,大開眼界。香港人口老年化,不單筆者,閣下也遲早會用上,若不,家中的長者也可用上,用得好會方便老人家,亦可減輕照顧者的壓力。

佛教黃允畋中學的師生,研發出一個電子配件,加落普通手動輪椅,即變電動輪椅上,可以平價地將手動輪椅轉為電動輪椅。更重要的是,電動輪椅不可以放在的士的車尾箱,但這個自裝的電動輪椅,原本其實是架手動輪椅,拆了配件就可以放於任何車尾箱。倘若真可商業化,此產品絕對有益街坊。

識得將手動變自動,證明香港學生創新能力不欠,筆者認為欠的,是政府進一步的支持,讓學校有「創新」性的產品能作商業化生產,這樣一來,這個科研創新才是個真正結合「學、研、產、商」的實業,才可以為香港提供足夠的創新動力。

的確「創」不一定要新,只要能解決我們生活上的難題,就創而有成了。要讓行動不便的老人家生活得好些,不是只講講,也不是只做按摩,而是用技術搞個合用的配件出來,讓「行動不便」變成「行動方便」,這怎不是個商機?

今時環球的創科業欠缺的,不是聰明腦袋,而是一雙巧手。蘋果和谷歌已表明未來招聘人才時,不一定請大學生,而是請中專生。今年中國的財政預算中,亦會撥1,000億去培訓1,500萬位下崗工人去做技工,亦會撥1,000億去培訓大學生去做技術人員,這個「技」,是全球都欠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