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吳曼詩、劉麗麗

現代人生活機不離手,數碼化為我們帶來很多的便利。在手機上我們可以使用銀行服務、網上購物、訂購外賣及生活用品等。然而這些已經融入生活的服務,未必所有群體也能順利使用,可能因為數碼無障礙的「基建」不完善,而在網絡世界他們寸步難行,甚至被邊緣化。

數碼無障礙的理念是隨着互聯網普及而逐漸完善。早於1996年,香港平等機會委員會就已經收到部分視障市民對未能閱覽互聯網網頁的投訴。隨着互聯網在我們的社會中發揮着愈來愈多的作用,網絡世界有沒有跟隨時代進步?能否讓所有人也能暢通易達?近年政府積極推動智慧城市發展,不同的機構或服務供應商又應該從哪些角度入手,才能減少服務、產品引致的數碼鴻溝,共同建造多元共容的社會?

平等漫遊數碼世界

無障礙的理念是希望能夠讓長、幼、傷健人士均可以暢通易達。隨着我們的生活、社交愈發依重互聯網,無障礙環境除了是有實質形體的生活環境之外,依托在電腦、平板、智能手機的網絡世界同樣需要「數碼無障礙」。

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嚴重,據政府統計處數據,2021年65歲及以上人士佔整體人口的20.5%,而這批長者身處數碼化的時代巨輪之下,學習使用智能手機流動應用程式、瀏覽網頁等,並不容易。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早前就進行過一項調查,長者普遍認為流動應用程式的設計仍有改進空間,長者會期望可以有調整字體選項,聲音轉換成文字功能,在帳戶登入和驗證的過程採用一次密碼或短訊驗證碼,以及防詐騙的功能。這些功能或許能幫助長者解決視力、記性慢慢變差,不熟悉輸入法等問題。除了長者對於網頁、應用程式有特定的需求外,殘疾人士或有特殊學習需要的人對網站或流動應用程式的界面一樣有不同的需要,因此數碼無障礙的實踐不容忽視。

平等機會委員會行政總監(營運)朱崇文博士認為要推動數碼無障礙,需要將通用設計的理念帶到資訊科技業界:「以往通用設計是以建築物的硬件設計為主,而在網頁和流動應用程式,同樣需要重視通用設計。」他續指,在設計階段如果機構或服務供應商未有考慮一些特定需要,後續的補救工作可能會面臨技術上的困難,甚至需要重新設計,這可能會增加額外的成本。

任職中學教師的資訊科技教育領袖協會(AiTLE)主席黃健威認為要推動數碼無障礙發展,資訊科技服務供應商和不同業界,均要了解及重視不同的群體的需要。「以學界為例,香港推行了很長時間的融合教育,在課堂、公開考試等場合,老師們會因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而提供不同的支援,但是在學校網站的實踐,負責的服務供應商或未有主動提供有關服務,學界亦未必意識到在學校網頁可以實踐數碼無障礙,讓所有人也能夠平等地獲得資訊。」

(系列1之3)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