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少數族裔人口持續上升,但因語言障礙、文化差異等,少數族裔較少或較難參與部分工種。然而,少數族裔本身有其優勢,向上流動的信念較強,企業應擴闊其工作機會,打破少數族裔只適合從事「3Ds」(Dirty, Demanding, Dangerous)工種的既定印象。

巴士車長莫浩生:想做好呢份工 不想浪費機會

在香港土生土長的莫浩生,今年9月起成為九巴車長生力軍。

打造共融職場不是說說就可以,而是要積極行動,開放懷抱聘用更多少數族裔從事須融入社區的工種,並且願意在招聘及工作上為他們作出改變,而大企業就可發揮牽頭作用。

在香港土生土長的莫浩生 (Mohammad Hussain),中小學均就讀國際學校,中文並非其母語,故他雖大致能聽懂廣東話,但說方面則不太流利。他坦言,語言是少數族裔找工作時面對的最大困難。他在加入九巴之前,一直做外賣平台車手,收入不穩定,故一直希望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在其他少數族裔巴士車長朋友推薦下,他報名參加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的「少數族裔專業培訓計劃」,成功加入九巴接受車長訓練,今年9月正式成為車長,現時獲安排行走屋邨路綫。

獲特別安排 通過考試成功入職

回顧整個培訓及初入職階段,浩生均表示過程均相當順利:「培訓時,訓練導師先以廣東話教導,但若我表示聽不明白,對方也很樂意以英語再說一遍,故溝通方面沒有太大困難。」只是通過所有駕駛訓練後的一項測試卻考起浩生。原來車長在正式入職前,需要通過內部審核,那是一份全中文的答卷,幸好公司考慮到浩生的情況,安排同事將問題翻譯為英文,並容許他以英語口頭回答,最後順利通過測試,如願成為車長。

浩生不諱言,少數族裔要在香港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並不容易,因此很高興能夠入職成為九巴車長,不但工作時間和收入穩定,家屬更可免費乘搭所有專營巴士,因此親友都為他感到高興。

由於僱主願意配合,浩生也主動踏出一步,克服自己較弱的一環,對於一些乘客的基本詢問,例如巴士路綫資料等,他已能倒背如流,如遇上緊急情況如壞車,要與乘客溝通的情況亦多番進行模擬練習,故有信心能夠應付。「我們非華裔也希望更好地融入職場,語言需要時間掌握,故我會多講多聽,因我很想做好這份工作,不想浪費掉這個難得的機會。」

清真寺辦就業講座

楊晉瑋(左)表示,九巴員工,包括非華裔員工在工作時只要主動表達需要,公司都會盡量配合。

九巴助理車務總監(區域二)楊晉瑋(Kelvin)表示,公司歡迎不同人士加入,非華裔當然也包括在內,例如早前就曾在九龍清真寺舉辦開放日暨就業講座,招攬非華裔人士應徵前綫工作崗位,他透露截至目前公司有約20名非華裔員工,當中車長佔大多數。

Kelvin強調,創建共融職場,一視同仁最為基本,在九巴,非華裔同事與本地同事同工、同酬、同福利,但更重要是有相同的機會。「就如浩生一樣,即使不諳中文,實際上只須良好的駕駛技術、與乘客有基本溝通能力,只要通過訓練及考核也可成為車長,而同事在培訓及工作環境會盡量配合外語人士,以英語與他們溝通。

置地CSR助理主任Ahmena:首份全職工作 親友以我為傲

胡玉怡(右)希望更多僱主能視這群少數族裔為普通人,給予同等工作機會,發掘更多人才並加以利用。

香港有不少土生土長的少數族裔人士,都因不同原因而在找工作時碰壁,擁有大學學歷的巴基斯坦籍女孩Ahmena就因為語言問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她表示:「香港很多公司都要求員工操流利廣東話和普通語,像我般並不流利的情況下,甚至連見工的機會也沒有。」

後來,得知社聯有「少數族裔專業培訓計劃」,她於是報名參加,希望能得到更多機會到各大公司面試。最後,Ahmena如願以償加入置地公司出任社會企業責任部門助理主任:「真的很開心,因為當初我看過工作內容後已經很喜歡,加上這是我畢業後的第一份全職工作,親友都以我為傲。」

既是同事 亦是導師

上班還未夠一個月,Ahmena很快便適應了新環境,而且跟同事們相處融洽,因為公司還有其他不同國籍的同事,而且每一位同事包括其上司,部門主管胡玉怡(Natalie)都很樂意教導她廣東話,甚至不停鼓勵她多說多聽:「公司為我提供中文課程,幫我提升中文程度,以明白更多有關工作上的詞語,更容易與其他同事溝通。」她相信,透過今次計劃和實習經驗,讓她將來可以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

針對不同員工需要 提供在職培訓

Ahmena(右)表示,Natalie對每位員工都會一視同仁,其他同事也很樂意教導,讓她很快便可融入工作的環境和文化。

一直以來,置地公司不單推動多元共融文化,亦很希望能幫助社會年輕人向上流動,Natalie表示:「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少數族裔也是香港的一分子,為何不可給他們一個機會?只要他們能夠在工作上表現出好的一面,既可幫到公司業 務發展,又可為社會出一分力,何樂而不為?希望能透過Ahmena的個案,鼓勵其他部門多聘請少數族裔人士。」

為幫助Ahmena融入工作,公司在招聘前也曾做過周詳的計劃和考量,例如透過對應徵者進行評估,以了解其能力和需要,再安排最合適的崗位和培訓。除提供針對性的培訓外,他們亦會贊助員工參加公司以外的培訓課程。「希望她可以透過工作,有更多機會學習廣東話和一些基本訓練如待客之道和籌備活動知識等,讓她能在下一個階段路上行得更好。」最後,Natalie希望更多僱主能視這群少數族裔為普通人,最要是給予同等工作機會,發掘更多人才並加以利用

浸信會愛羣Yorika:助少數族裔就業 學以致用很有意義

Yorika(右)期望希望透過這次實習加深對社會服務的認識,並協助更多有能力的少數族裔獲得合適的工作機會。旁為李潔露。

來自尼泊爾的Yorika,今年2月才來港,由於不懂中文,之前只能在朋友介紹下在中環一間餐廳擔任接待員。「一般少數族裔因為語言障礙,只能從事體力勞動或前綫工作,即使擁有不俗的學歷和資格,也未能得到匹配其能力的工作。」後來Yorika接觸到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的多元文化就業中心,在社工推介下參與「少數族裔專業培訓計劃」,更獲安排回到中心擔任實習生,以過來人身份協助少數族裔就業。

加入機構短短一個月,她表示部門同事都很配合,入職以來沒有感到任何不舒服的情況。「作為部門中唯一的少數族裔,同事都會盡量配合,以英語與我溝通,當我接觸到一些中文資料,他們也會主動為我翻譯。」不過Yorika也深知學本土語言的重要性,在剛到香港時已報讀廣東話課程,現在仍在持續上課中。

新工作躍躍欲試 父母感滿意

能夠加入社福機構工作,不只Yorika自己感到高興:「因為我在大學時期就讀社會學系,主修經濟、政治及社會學,現在加入社福機構,更負責協助少數族裔就業,能夠學以致用,因此父母對我加入浸信會愛羣工作感到十分滿意,亦對我在工作中的所見所聞很感興趣。」當她知道機構定期出版少數族裔青少年雜誌《EMaz》,讓少數族裔青少年連繫職場,她亦對加入該義工團隊,與其他少數族裔青年一同編輯刊物感興趣:「我希望透過參與不同的工作項目,加深對社會服務的認識,並協助更多有能力的少數族裔獲得合適的工作機會。」

近年有更多少數族裔加入不同的社福機構,其中一個原因是本地少數族裔愈來愈多,但他們傾向內聚,社工未必能夠輕易接觸到他們,借助少數族裔網絡就能較易打破阻隔。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培訓及就業服務服務總監李潔露(Carol)表示,透過今次計劃機構聘用了3名少數族裔實習生,另外兩位分別加入長者及青少年服務。「社福機構的服務使用者,應不限種族,但本港的少數族裔人士,一般不太主動或不懂得運用社會服務資源,我們希望聘請少數族裔人 士,透過他們的語言及文化優勢,協助機構接觸到更多少數族裔使用者。」

同聲同氣師友 內部推動多元文化

李潔露(左)表示,社工未必能夠接觸到本地少數族裔族群,借助少數族裔員工就能較易打破阻隔。

不過Carol坦言,其實機構都正在適應這種轉變:「我們培訓及就業服務會率先聘用少數族裔,因部門同事相對較有經驗與他們溝通,到今年有3名實習生加入,我們安排少數族裔同事作為他們的師友,關心他們的工作情況及難處,因為面對新工作的要求,有同聲同氣的同事『睇住』更安心。」

Carol表示正考慮在機構內部舉辦少數族裔文化日、相關節日活動等,以推動機構內部認識他們的文化。「例如配合他們的宗教信仰,安排祈禱時間及提供地方,又或一同食飯會點清真食物等,這些都不難做到,可助他們更好地融入職場。」然而Carol坦言,一直以來機構內部溝通均以中文為主,資料也以中文為本,故未必即時有英文版本,需要部門同事幫忙進行翻譯,這些都需要時間慢慢改變。

談到少數族裔實習生之後的發展,Carol表示他們有一年時間認識機構不同服務的運作,當決定對哪一項服務有興趣,想發展的地方及如何發展後,機構亦可安排合適崗位,過往就有少數族裔加入後,通過修讀社工課程成為註冊社工。

後記

支援少數族裔就業不是新鮮事,但以往較着重提供就業機會的「聘用」層面,工種選擇不多,但新一代的少數族裔父母支持子女在港發展,很多土生土長的少數族裔青年視香港為家,努力學習本土語言,企業若主動在面試及工作上多走一步,提供更多元化的工作機會,可推動機構人才發展及社會和諧共融,達至真正雙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