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周宇銀

「機構投資者可以做的,最容易又最有影響力的,就是跟被投資企業聊ESG話題。」富達國際大中華區企業管治及可持續投資總監王芳說。在成熟市場,機構投資者在ESG投資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透過主動履行「積極擁有權」(Active Ownership),評估ESG風險及機遇、建立及檢視ESG發展目標,以實際行動推動企業採取更佳的ESG實踐。特別是當散戶投資者對ESG實踐的需求愈來愈大時,機構投資者變得更願意承擔他們所負的責任。

社會轉變 話題轉移

「自資產管理業出現以來,機構投資者跟企業的對話,聊的是甚麼?聊的是生意該如何做、如何賣更多產品、如何賺更多錢……傳遞的信息是:我只在乎你的利潤。於是,企業就只會考慮如何賺更多錢,即使過程會涉及環境污染、壓榨員工等等的行為。」

王芳續說:「但現時社會氣氛已經不同,整個社會都希望通過資本的力量去推動企業在營運當中放眼長遠,關注和實踐ESG,我們便要從日常跟企業管理層的溝通與交流中,傳遞這個信息,促使企業改變。而履行『積極擁有權』在亞洲尤其重要,因為很多公司仍然處於ESG發展的初期階段。」

目前不同地區的ESG信息披露報告標準各有不同,王芳直言單看報告很難有效分辨企業在ESG方面做得好不好,「通過與企業管理層的對話,能進一步了解企業在ESG議題上有何考慮、目前有哪些進展,以及未來的規劃和布局……這些對於投資者來說都是很重要的評估。另外我們也會分享其他企業比較好的做法,幫助他們進步。」

業務模式大改革

「跟企業聊ESG話題,好像是一件簡單的事,但實際上做起來,其實非常困難。」

王芳指,資產管理行業有一套行之已久、固定的工作流程,而且非常忙碌,很多基金經理一個月要拜訪30至50家企業,每個季度還要更新企業模型,若要在與企業一對一的1小時會面中,花30分鐘問ESG問題,絕對是工作模式的一大轉變。「由於基金經理和行業分析師是資產管理公司的核心資產,要求他們分配時間投入在ESG議題,也需要時間和成本,因此對資產管理公司來說,代表着業務模式的一大改革。」

行業分析師對準痛點

ESG包含的議題十分廣闊,例如氣候變化和員工關懷,是本質上截然不同的議題;即使是同一個ESG範疇,由於公司所在的市場、自身發展進度不同,面臨的挑戰和需要採取的應對措施也不一樣。因此王芳指,在與企業交流時,絕對不能用一刀切的模式。

她又說,「不少機構建立了數十人的ESG團隊,這些專家或許對ESG議題很熟悉,但要分析每家企業的業務問題、其身處行業的特點,不可能像行業分析師那麼專業。」她強調,談論ESG問題,以至推動企業實踐ESG,關鍵是要盡量結合公司所面臨的實際處境和具體問題,作具體分析,但由於ESG專家無法具體知道企營運上遇到的問題,只可形式上地談論ESG,溝通容易變得淺薄,企業管理層也未必聽得入耳,「因此最好是由了解ESG議題的行業分析師去跟企業對話。」

香港持續進步

近年ESG風潮不只在歐美等先進國家發揚光大,也逐漸影響日本、台灣等亞洲國家。如近年日本經過一連串努力後,不僅有效地推廣ESG理念,而且披露充分,可說是改變了日本業界的生態;而鄰近的台灣,為了避免部分ESG基金名不符實,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了8大揭露監理原則;至於香港方面,香港交易所自2016年以來,亦兩度提高上市公司對ESG報告的披露要求。

香港交易所綠色及可持續發展金融主管許淑嫺表示,「作為監管機構,我們在2013年首次發布ESG披露要求,採用完全自願的方式,並在2015年根據市場反饋,要求每家上市公司都發布ESG報告。隨後在2017年,我們將所有環境關鍵績效指標的報告義務升級為『遵守或解釋』。」去年,為了幫助發展氣候金融市場,為投資者提供更全面的ESG披露,我們進一步修訂了上市規則,要求所有上市公司披露它們識別和緩解重大氣候相關問題的政策,以及已經影響和可能影響它們的重大氣候相關問題的相關關鍵績效指標,和如何管理這些問題。我們還强制要求董事會列出它們對ESG事項的考慮,並將所有社會關鍵績效指標的報告義務升級為『遵守或解釋』。

她續表示,ESG投資的最大難題,在於缺乏歷史和可比數據,投資者對ESG的理解也有限,故難以評估和整合公司的ESG表現,「新要求與國際最佳做法一致,乃根據TCFD(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小組)的氣候變化披露原則制定。這些修訂代表了從『報告』到『管理』的轉變,重點則在於董事會在ESG事宜的領導和問責制。」

(系列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