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周宇銀、姚蔚真

當我們明白了商業與藝術不是處於對立的關係,再進一步就要理解,今天的世界是如此多面、複雜,我們正在走向一個關係愈來愈緊密的全球化時代,不同文化、種族、社會經濟群體有愈來愈多對話和連繫。一個進步的社會,不應單靠撿拾前人智慧,反而應以巨大的創新能力不斷重塑。同時,在當前的新時代,人類的需求已到了非物質需求滿足層面,如何滿足人類對深層次、非物質、個性化等需求,以及提升文明的層次,成為了身處這個時代的重大課題。

14世紀至17世紀歐洲的「文藝復興」,標誌着人類邁向新的紀元,以「再生」、「再興」擺脫腐朽、封建和束縛,而「文藝復興」思潮的根本,正是提倡以人為中心,確立個人價值的人文主義

今時今日,商業空間面對同質化問題,需要尋求突破點和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回應社會對於個性化的需求,藝術家亦需要經濟來源和展示平台,究竟商業和藝術能否互相支持,為彼此提供新的出路?

誠然,藝術與商業的結盟,無可避免存在干涉,但仍是相互依存、共生,當中所加入的新思考、新視角,能讓不同群體的對話變為可能,為時代帶出新的詰問。長遠而言,帶來藝術、社會經濟的轉化、變革、融合、發展、昇華,時代就是這樣,不斷「再生」、「復興」。

從物質稀缺的年代步入物質豐富的年代,再進入現時的後物質主義年代,大眾從追逐財富、權利,轉而追求生活的質量和享受,尋求有溫度的內容,以及盛載靈魂的空間。今日,人們步入商場,不一定為了消費購物,反而期待獲得由商家、品牌打造除購物行為以外的精神滿足。

「後物質主義」引力

「商場如果只是作為商業地產,是遠遠不足夠的。」葉長安指,發展商、商界企業需要尋找新的支點、尋找「新水源」;而如斯巨大的「後物質主義」引力,不正正提供了一大靈感嗎?商場需要思考更多的,不只是「要不要」加入藝術元素,而是「如何更好地」透過藝術打造顧客的靈性感受,同時獲得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以太古地產作為闡述,其向來重視藝術文化的推廣,屬於本港於較早期引入裝置藝術、戶外藝術品的地產商。在2008年,太古地產更開設ArtisTree,作為舉辦視覺和表演藝術活動的場地,至今已舉辦130多個活動,吸引超過80萬位來自不同年齡層的訪客。

太古地產董事、市場推廣及傳訊馬慧心認為,藝術能打動人心,太古地產以多元化的藝術連繫社區、打動大眾。「住宅、辦公大樓、酒店、商場等建築都是為人而設,所以我們相信除了要做好硬件外,軟件也十分重要,因此大力投資藝術空間,選購專業的器材設備,希望打造出住客、上班族都喜愛的社區。」

商業一直予人感覺理性、冰冷,彷彿只有利益價值的計算,但有趣的是,企業的市場營銷策略,卻總離不開人的喜好、口味、文化,當我們揭開這層冰冷的表象,就會發現,其實商業是為人而設、以人為本,企業擁抱人文精神,以藝術作為媒介,蛻變成為文化企業,其實理應是企業發展的軌跡

(系列2之5,待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