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梁嘉恒

當你年屆50之際,如果擁有一間累計營業額超過10億港元,你會選擇把生意愈做愈大,還是驟然離場,發展人生的第二事業? 今期主角——尊賢會創辦人暨董事長張瑞霖(Patrick)就選擇了後者。

隨着身體響起警號,當時年屆50的Patrick重新審視其人生和未來路向。經過幾番思量,他決定把自己一手創辦的公司出售,轉往擔任義工,在2006至2009年間出任苗圃行動的財務董事,從事山區助學的工作,並於53歲時投身社企行列,分別在2009年和2012年創辦「黑暗中對話」和「尊賢會」。

老人家「玩得起」重拾生命意義

「安老服務不應只是社會福利。」Patrick近年專注安老事業,他解釋原因在於市場需求和行業的改變——由以往着重身體照顧的需求,到現時重視精神和心靈的滿足。「特別是在baby boomers(嬰兒潮)出生的年長人士,他們手握主要的財富,有一定的經濟能力,重視生活的質素,故傳統的安老服務實在難以滿足他們。」

為填補有關空白,Patrick創立「尊賢會」,冀運用創新的營運模式和先進科技,為有需要的長者提供優質、可負擔及可持續發展的長者社區與居家照顧服務。「因為社會已有很多人做傳統的資助安老服務,要做得好絕非易事;所以我們換個角度,將服務重點由傳統的身體照顧,變成幫助他們重拾meaning and purpose of life (生命的意義和目標)。」

目前,「尊賢會」提倡積極樂頤年(Active Aging),與本地逾150間社福機構、私營安老院及社區長者中心推動認知訓練活動,例如「快樂椅子舞」、適合初期至中期腦退化長者的「精叻操」等,藉此助長者提高活動能力,並享受社交互動的樂趣。「去年我們便舉辦了大型銀齡活動『耆舞派對』,有40個機構近千名長者參與。老人家盛裝打扮,翩翩起舞,全情投入。完場前更全體起立並參加串龍繞場起舞,誰說老人家玩唔起!」

「社會創新」 創新價值實現多贏

從商界轉投社企行列近10年,Patrick認為社會問題不一定要透過推行社會福利去解決。「當社會出現某種問題,即代表社會上有某種需求,它可以是一種商機。如果我們只考慮以社會福利去解決它,實在是限制了當中的可能。」因此,Patrick主張透過「社會創新」去應對這些社會問題。

「我不太想以經營社企去描述自己的工作,反而用『社會創新』會較合適。」在Patrick眼中,要真正解決社會問題並令項目持續發展,關鍵並非在於經營模式,如NGO(非牟利機構)或社企,而是能否做到「社會創新」。「要做到『社會創新』,不只需要有獨一無二、無人做過的創新服務,更重要是能為社會或相關對象創造新價值。」

Patrick舉例指,隨着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影響日趨顯著,近年愈來愈多商業機構或社企開始研究將部分創新科技應用於安老服務,而此舉不只能解決長者的需要,從另一角度而言,它還可帶動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不少baby boomers的長者均有一定的財富,只是他們不欲花費,假如我們能夠透過『社會創新』滿足他們的需要,除可促進經濟活動,亦可鼓勵年輕人利用創新思維,構思更多新產品和服務,給予他們更多向上流動的機會,實現多贏。」

張瑞霖小檔案

張瑞霖於1992年建立個人公司,在中國生產軟包裝材料,15年間營業額發展至10億港元。50歲那年,他把業務全部出售,全身投入公益事業,包括於2008年協助成立社會創業論壇;翌年,他引入私人資本創辦的公益事業——跨國社企「黑暗中對話」。2009至2010年期間,他獲愛創家(Ashoka)委任為大中華地區的署理代表,成功為愛創家打開大中華地區。及至2012年,他成立「尊賢會」,專注安老事業的創新發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