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梁嘉恒

10年時間可以令一個人有多大的轉變?
吳柏年的經歷正好展現當中的無限可能性。
由一名專業會計師變成傑出的工業家,再成為畢馬威(KPMG)中國氣候變化及
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的核心人物,這一切若說是緣於巧合,
倒不如說是他對可持續發展的信念,為其事業帶來不一樣的發展。
為使更多人體會到可持續發展帶來的優勢,
現職畢馬威商業報告和企業可持續發展合夥人的吳柏年致力透過其角色,
讓更多企業了解日常營運如何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
冀與眾攜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投資環境。

吳柏年對可持續發展的投入和關注,大概可以追溯至2004年底,他離開工作多年的畢馬威,並加入家族企業香港中央紡織有限公司(下稱「中央紡織」)開始。「當時我與姐姐一同管理公司(中央紡織)。雖然公司的規模和影響力有限,但我們都期望公司的營運不會為未來帶來太多不良影響,所以努力在能力所及下做好自己的本份。」他坦言,只為盈利、不理持份者需要的經營方式已經不合時宜。

領頭先鋒 屢獲嘉許

基於這份信念,吳柏年逐步在中央紡織推行可持續發展工作,包括在使用獲認可的有機棉花和廢料再造的聚酯;與12家公司共同成立「時裝企業持續發展聯盟」,並引入可持續發展成衣聯盟(SAC)推出的Higg指數;2009年成為亞洲首家以「全球報告倡議組織」標準(GRI)撰寫可持續報告的紡織公司,並獲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ACCA)嘉許。同年,他更獲香港工業總會頒發「香港青年工業家獎」。

在旁人眼中,中央紡織在實踐可持續發展工作方面可謂成績斐然,但吳柏年卻謙稱當年的成績只屬「麻麻」(一般)。「始終當時可持續發展仍未被業界廣泛關注,而且在資源投放與客戶認同之間存在misalignment(誤差),令人覺得有關措施難以『落地』,得不到合理的回報。」

吳柏年坦言,在推動可持續發展工作初期,如何令團隊,以至供應鏈的持份者明白和認同有關理念乃一項挑戰。「雖然過程絕不輕鬆,但如果沒有這種體驗,我亦無法得知在中下游向上推動可持續發展所面對的困難和阻力,繼而理解到日後如何有效地從上而下地推動可持續發展工作。」

整合經驗 助企業實踐

2014年,由於畢馬威的企業社會責任主管離職,吳柏年憑着個人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知識和經驗,再次回到熟悉的地方——畢馬威,但負責的範疇已由昔日的會計工作,變成主管企業社會責任事務。

「Implement(實踐)是企業推動可持發展過程中最常見的挑戰,所以我們現時的工作之一,正是協助客戶實踐我們就可持續發展所提供的建議。」由於同時具備企業管理與推動可持續發展兩方面的經驗,吳柏年笑言深明企業在過程中面對的困難,「當市場已從maximizing stakeholder value(為股東爭取最大利益)發展成maximizing shareholder value(為持份者爭取最大利益),我們亦希望能在這方面助本港的企業做得更好。」

為此,吳柏年除帶領畢馬威的團隊,亦加入了香港金融發展局(下稱「金發局」)市場推廣小組,協助政府發展綠色金融。自香港交易所《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指引》於2016年生效後,本港的上市公司已發表其《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ESG Report),但吳柏年引述研究機構Corporate Knights與Sustainable Stock Exchanges Initiative出版的報告指,香港證券交易所在可持續性披露方面,在35家證券交易所中位列第32位。

「箇中原因大概與本港企業管理層的mindset(思維)有關。」吳柏年形容,ESG猶如資訊科技一樣乃不可或缺,「當中國內地已強調推進環保和綠色產業發展時,本港企業更加不能不作出回應。」故他認為,企業管理層若能預視有關變化並作出相應部署,除可更好地應對可能出現的風險,待時機成熟,更可能捕捉到意料之外的機遇。

金發局上月發表了名為《香港的「環境、社會及管治」(ESG)策略》的建議文件,當中提出6項建議(見另文),「我期望各持份者能詳細考慮這些建議。」吳柏年期望透過營商的經驗,加上對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知識,能繼續助本港企業做好ESG的投資。

吳柏年小檔案

現任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商業報告和企業可持續發展合夥人,負責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企業社會責任事務。吳柏年於香港中央紡織有限公司出任董事期間,積極推動可持續發展項目和工作,帶領公司於2008年成為亞洲首間根據全球報告倡議組織指引(GRI)發出可持續發展報告的紡織公司。

目前,吳柏年除獲委任為聯合國亞太經濟社會委員會(UNESCAP)可持續發展行動網絡的銀行與金融專責小組成員,亦為香港金融發展局市場推廣小組成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