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朱震、劉麗麗 編輯:梁銚玶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 在香港經過近20年的推廣與實踐,已經讓「成功」企業開始被重新定義,獲利將不再是唯一指標,企業在創造利潤的同時,也要對員工、社會、環境盡責。發展至今,本港的CSR經歷了3個進程。第一是企業參與慈善和捐助活動,但與企業核心業務沒有直接關係;第二是透過加強業務管理和生產方式的改進,減少對社會和環境的負面影響,此時已將外部因素導入經營決策中;第三則是兼顧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共同利益,追求商業利潤和社會責任並重。

然而,企業要真正將CSR實踐提升至第3個進程,必須將CSR植根至企業文化中,融合成為企業的「DNA」,「人」就是最箇中的關 鍵,可以說員工就是血液,將CSR的影響力帶到企業每一個部門。現在,就讓我們聽一聽CSR的「先驅者」、「變革者」及「繼承者」們親身說法,從不同角度探討CSR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陳智思:化疫為機 促進CSR發展

每一個時代都有其「先驅者」,成為重要的種子,一 邊發芽成長,一邊為社會營造積極氣氛,引領更多企 業的關注及支持。

經歷2003年沙士和2020年新冠肺炎兩度襲港的歲月,令一手創立「商界展關懷」計劃的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下稱社聯)主席陳智思頗有感觸:「2003年『非典型肺炎』(下稱SARS)肆虐香港,引發抗疫、防疫、經濟急速下滑、企業結業及失業潮等社會問題。今天的香港彷彿就像當年一樣,社會各階層均出現不同的問題,引致嚴重分化及矛盾。」

回想當年,大部分社會議題與商界的營運及營商手法息息相關,故市民對企業的印象普遍是負面,而社會大眾、商界及社福界亦將矛頭指向政府,將責任歸咎於政府監管、指引及把關不足。為了構建一個有效的協作平台,打破「官」、「商」、「民」之間的芥蒂,2002年社聯發起「商界展關懷」計劃,透過推動CSR,讓各方互相認識及攜手同行,尋求解決社會問題的出路。

先驅者埋下重要種子

在陳智思心目中,每一個時代都有其「先驅者」,成為重要的種子,一邊發芽成長,一邊為社會營造積極氣氛,引領更多企業的關注及支持。「記得計劃首年只有259間企業參與,他們是CSR的『先驅者』。以他們為示範,計劃成功讓更多企業認識及仿效,在當時埋下了重要的CSR種子。」

首259間獲頒標誌的機構以大企業為主,因為資源相對較多,然而CSR也非大企業的專利,中小企及地區小店也可盡一分力。陳智思憶述,當年就有一間甜品店,他們會於周末動員員工為社區有需要人士贈送糖水,在SARS艱「苦」的歲月裏,為社區帶來一點「甜」。

時至今日,陳智思喜見中小企的參與今非昔比,就數字而言,參與計劃的中小企已超越大企業,某些中小企更發展出頗具規模的架構,有系統地推動CSR,甚至出版獨立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或環境、社會及管治(ESG)報告。

時代推演 規模不斷擴大

另一邊廂,大企業的步伐當然也沒有停下來。近20年後的今日,當年的「先驅者」已成為CSR的「佼佼者」,部分更發展出獨特的營運方式,例如以「創造共享價值」(Creating Shared Value,CSV)為理念,將社會議題融入業務中,賺取利潤的同時紓緩社會問題。 「不論是CSR、CSV或ESG,我們必須明白推動任何一類型的措施或政策,都不可能一步到位。好像正在拓展CSV的企業,在計劃內仍是少數,環顧香港更可能不足數十間,他們就如當年的259間機構一樣,擔當另一個時代的『先驅者』。」

當年,SARS非但沒有把香港推倒,更成為CSR種子的催化劑,促成更多企業與慈善團體合作,減輕了很多因SARS對社會衍生的負面影響。陳智思深信今日也是一樣,透過4,000多間企業及機構所組成的龐大網絡,合作為社會各界迎接疫後復甦,持續注入更多正能量。

曾立基:運用公關專業 積極回饋社會

社福機構很需要有效的宣傳和推廣,所以我希望運用公關專業,協助這些機構提升知名度,吸引更多善心人士捐款,這比單純捐一筆錢更具持續性。

「社福機構很需要有效的宣傳和推廣,所以我希望運用公關專業,協助這些機構提升知名度,吸引更多善心人士捐款,這比單純捐一筆錢更具持續性。」身為資深公關人,曾立基是推動CSR的「先驅者」之一,現於商業、宗教、教育及社會福利界別擔任超過80個董事會、委員會及顧問職位,透過多個途徑回饋社會。

由於一直有在教會做義工,他透過社區探訪了解到有不少弱勢社群需要支援。「雖然教會事工不算做CSR,但這些經歷深深影響了我,當自己有能力創業後,總是在想如何幫助社會上一些有需要的人。」曾立基1995年創立了自己的公關公司後,一直向多個社福機構提供義務公關服務,並組織公司的義工服務活動。

出錢出力 成立非牟利機構

其後,曾立基在創業20周年時,更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那就是以多年來籌辦及參與不同慈善及義務工作的經驗及網絡,成立一間註冊的非牟利機構,並為其安排獨立的人手與資源,為連繫企業、非牟利機構或慈善團體及義工,搭建一個合作平台。他強調,非牟利機構的所有日常開支均由公司支付,而舉辦活動時,不少公司員工也義務提供協助,盡量減低行政成本,令所有捐款或物資都能送到受助人士手上。

舉辦物資捐贈活動時,不少公司員工也義務提供協助,盡量減低行政成本。

踏上CSR公關之路,走到現在已約20年,曾立基認為CSR理念已開始「傳承」下去,並分享自己的經驗:「企業管理層的推動是第一步,以我公司為例,初期是我主導策劃義工活動,後來同事自己組成了義工委員會,當一切運作上了軌道,現在的我只須在後面輕輕推一把,提供CSR發展的大方向就足夠了。」

培育下一代 傳承社會責任

此外,新一代員工本身對社會責任已有一定認識,認為CSR在一間公司的品牌中,佔有重要部分,故人事管理方面亦須有所配合。「我很高興見到的一項改變,是不少企業開始鼓勵員工帶同家人參與義工活動,最初我們安排在周六,曾想過反應會否不理想,但後來發現員工甚為踴躍,因他們視義工服務為一次難得的親子學習機會。因為很多小朋友都不太了解民間疾苦,透過探訪弱勢社群,是一次很好的『身教』機會,同時埋下了社會責任的種子。」

已擔任大學客席講師20多年的曾立基,多次強調教育及培訓,對「傳承」十分重要:「除了教授『老本行』公關外,近年我亦任教企業傳訊科碩士課程的『企業可持續發展』科目,分享如何在企業建立負責任的文化,希望當這些學員畢業後,不論是加入商界或自行創業,在考慮商業效益的同時,也能兼顧社會責任。」

(系列5之1)

分享: